全国各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百姓尽享公共文化服务之美
本报记者 胡桂芳 李林晅

小朋友体验周末儿童博物馆皮影

周末儿童博物馆之探秘展厅

读者在智慧阅读区体验VR

宿迁市宿豫区非遗文化进校园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逐渐成为群众的主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彰显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风骨和公共责任,更是一种对百姓美好生活负责的态度,它承载的是时代文明的进步,传递的是城市“文化民生”的温度。

    周末儿童博物馆让儿童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非遗传承进乡村让群众“零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十里文化圈”让村民有了好去处……近年来,从城市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正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快速发展,彰显了时代文明的显著进步。

    ◎ 一种舒适的文化生活状态

    不断提档升级并向基层延伸的公共文化服务让百姓生活更有“质感”

    “以前都是在电视或书上了解漆器,现在不仅在周末儿童博物馆能看到,还能听到解说员的细致讲解,让我们知晓漆器产生的过程,真是增长了见识。”9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市民张先生陪着孩子在周末儿童博物馆体验漆器制作,他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很大收获。

    投壶体验、瓷器DIY、漆器制作……今年9月,成都博物馆推出“周末儿童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主任冉静告诉记者,周末儿童博物馆主要以14岁以下的学龄儿童为主要对象,每个月根据馆内常设展览和重要临展设置相关活动主题,并配套推出丰富多彩的主题课程,涵盖了历史、民俗、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切实让青少年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周末儿童博物馆让更多的青少年享受文化、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创新推出系列专题活动。比如9月的主题‘乐游天府’,我们推出了博物馆知识课堂、互动手工体验、皮影展演活动等”,冉静告诉记者,周末儿童博物馆将成为成都博物馆的一项长期文化活动, 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文化体验需求。

    成都的周末儿童博物馆只是各地传递“文化民生”温度的一个缩影。当前,在四川乃至全国,多地不断完善文化服务设施、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丰富社会公众文化生活,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单位也步入“快车道”,让百姓尽享公共文化服务之美。

    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为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宿豫区文广旅局结合本地非遗文化特色启动了“非遗传承进乡村”活动。“我们本地有苏北琴书、苏北大鼓等非遗资源,还有一批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非遗传承进乡村’活动,不仅盘活了非遗资源,更能让农村群众‘零距离’感受非遗的内涵和魅力。”宿豫区文广旅局工作人员孙波告诉记者,2020年“非遗传承进乡村”活动历时两个月,活动惠及宿豫区100余个村落的群众,“今年展演活动我们还特别加入了反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人故事、弘扬文明新风的文化节目。”

    ◎ 一系列接地气的利好举措

    全国自上而下重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激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

    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更是一座城市维护百姓权益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各地根据实际,也陆续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断激发城市公共文化发展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等18部门于2019年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各地要全力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并加强对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统筹管理,实施乡村文化繁荣兴盛重大工程。

    前不久,浙江省温州市出台“25条意见”,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力争到2025年,全市“都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30分钟文化圈”更加完善,未来社区文化空间更加新型美观,并计划推出24小时美术馆、深夜书店、实景演出、街头艺术表演等文化娱乐项目,以更高品质、更加贴心的文化活动普惠市民大众。

    无独有偶,近日上海市以举办“建筑可阅读”主题活动的方式,推出市民最喜爱的“建筑可阅读”人物评选活动、“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打造“建筑可阅读”文创产品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近年来,随着自上而下的一系列接地气的利好政策陆续落地,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有”到“优”,从简单到丰富的嬗变,在让老百姓尝到“甜头”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递着城市精神,彰显着城市内涵。

    ◎ 一些更美好的期许

    城市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同时更应突出“精准供给”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给百姓带来的便利也是清晰可见。然而,人们在感受便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地方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现在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都较高,但也不排除存在个别公共文化设施沦为摆设,存在管理不善、使用率不高等问题。”采访中,成都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让荒废的公共文化设施重现活力,除了需要有关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外,还需要根据市民的需求实现“精准供给”,提高利用率。

    近日,河北张家口下花园区就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做了有益尝试,把图书馆分馆开进了社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下花园区图书馆总馆的图书总量多,但受到距离等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前去阅读的人数减少了很多。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下花园区把分馆开进了社区,总、分馆之间实行“一卡通”,形成“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阅读渠道,大大方便了社区群众。

    四川绵阳桑枣镇打造的“十里文化圈”则实现了对居民需求的“精准供给”,居民吃过晚饭在家门口就能健身,走到村文化礼堂就能看戏、下棋、跳舞等,让“十里文化圈”成为百姓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幸福圈”。

    不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诸多博物馆的活动在“云端”亮相,开辟了专门的网上参观通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众在“不方便”去现场看展览的日子里,可以通过“云”上观展。

    有专家表示,改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关键要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好居民需求的“精准供给”,要积极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开办“四点半课堂”、挖掘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补齐短板,完善细节,让市民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城市“温度”。

 

当前:A1(2020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