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与实践
近年来,海门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文明城市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之中,做到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与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与培育文明乡风相结合,按照落细落小落实要求创新举措、推进工作。
突出核心价值观培育,铸价值引领之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全面部署城乡公益广告提档升级,统筹协调“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健康有你有我”等各类主题公益广告的征集设计、制作发布工作。在城乡各地大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墙、公益小品和景观绿雕等有形的宣传载体。今年新增公益小品20余个、大型公益广告牌1260余个、升级建筑围挡近3万平方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并使之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突出道德典型引领,强崇德向善之基。海门坚持从普通群众中找典型、树榜样,并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教育群众。常态化开展“最美海门人”“新时代好少年”等评议活动和“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寻访活动,年终举办年度“最美海门人”颁奖典礼。截至目前共培树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2人、江苏省道德模范1人、中国好人17人、江苏好人29人,48个家庭被评为区级以上文明家庭。积极推动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建设城乡全覆盖。探索建设道德银行,建立完善积分激励机制,通过34个正向积分项、16个负面扣分项,对村民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方面的文明实践进行量化评议,引领全社会修德律己、积德行善、正德成风。
突出规范制度约束,正社会文明之风。按照融入核心价值观要求,对市民公约和文明提示语进行了完善、修订。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当前社会在道德领域、诚信领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发放宣传图册、公开信、媒体报道曝光等形式加强社会宣传,力求用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引导大家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各村居结合实际,修订、制定可操作性强、易于接受的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四会”组织,遏制封建迷信、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经过多年努力,城乡已经基本形成在婚丧喜庆事宜中做到不铺张浪费、不大操大办、不收受礼金的良好风气。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同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活动,通过以城带乡、城乡共建,从多方面支持村居建设,加大对农家书屋、文化大礼堂、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领群众积极向上向好。
突出文明实践活动,谋惠民为民之实。着力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和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理念,建成1个区级实践中心、11个镇级实践所、266个村级实践站。投资380万元建成的“网络管理中枢”顺利投入运营,线上融合全区城乡各地821处阵地资源、28支区级专业志愿服务队、809支镇村志愿服务队,线上预约、线下服务,发布了放学来吧、“代理女儿”、红色小喇叭等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全方位满足群众需求。各村级实践站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文明实践网络管理中枢、网格微信群等建立生产经营、群众致富、邻里相帮、文化娱乐等“互助朋友圈”1060余个,常态化提供邻里相教、共商、和睦、同乐、互助五大服务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各村居普遍设立民生实事小黑板,依托党群连心卡、文明实践网络管理中枢等,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的作用,收集群众诉求,按照“立刻办”“限期办”“分期分批办”进行分类汇总公示,做到了政策理论有人宣讲、文化活动有人组织、遇上难事有人相助,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农村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引导了乡村社会风气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