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秋雨后的暖阳,记者走进了华蓥市关工委的会议室。一张长长的桌子上整齐摆放着两排奖状,奖状的获得者彭世伦坐在桌旁,面带微笑。“关工委就是我的家,关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甜蜜事业,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谈起深爱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这位身材微胖、面容和蔼的老人眼神里透着温和。
“二次创业”打开新局面
6支不断发展壮大的志愿者队伍、38所公办学校完善关工委机构、10多万人次的师生受教……华蓥市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收获了累累硕果,而这一切始于2003年。
那一年,退休后的彭世伦来到关工委,面对“零起点”的状况,他从一点一滴做起,主动汇报、争取办公场所、设备以及经费等保障的同时,逐一深入到学校,指导建立和完善了38所公办学校关工委机构。同时,他化身“说客”,动员身边的一些老同志、老朋友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组建起德育报告团、关爱工作团、家庭教育讲师团、文娱宣传队、法治宣讲团、心理健康辅导站等6支“五老”志愿者队伍,每年组织开展活动60多场次,他们一次次走进校园,以高亢的歌声给孩子们带去欢乐,以趣味游戏点燃孩子们的运动激情,以沉甸甸的关爱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们……如今,关工委已经成为促进华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关工委这个平台让我能够发挥余热,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就是二次创业,早年间教书育人,学校就是我的阵地,现在在关工委,我也能在这个阵地上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打开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彭世伦深情道。
温暖呵护点亮孩子们的“心灯”
“彭爷爷,我现在好后悔,要是我上学时,也有人像你这样带着学生参观警示基地、接受警示教育,我也许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请你回去转告在校的弟弟妹妹,一定要以我为戒。”一名在押人员曾对前去看望他的彭世伦这样说。
这番话令彭世伦感触良多:孩子们需要教育,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拯救一个孩子就挽救一个家庭,也保了一方平安。为此,彭世伦结合实际,足迹遍至华蓥的山区、田野,掌握分析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积极为青少年教育建言献策,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通过“大手牵小手”活动,与“五失”青少年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一帮多”活动,并针对失足、失学青少年重点开展法治宣传进家庭、交心谈心等工作。此外,还针对“失业”青年开展就业创业帮扶活动;针对“失亲”“失管”青少年重点开展“温暖周末”陪护活动,确保“五失”青少年的帮扶落到实处、帮出成效。他的调研成果有效提高了党委、政府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多年来,彭世伦与“五老”志愿者们一起,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活动;坚持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先后在华蓥市看守所、洋河革命烈士碑、华蓥山广场建立“未成年人警示教育基地”;此外,他们还一起自编教材《华蓥市法治与安全警示教育读本》,免费发放3万册……一系列举措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
不断进取 倾力关怀下一代
“要做好关工委工作,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如果停止了学习和追求,干劲就会枯竭,生命就会显得灰白无力。”彭世伦告诉记者,17年来,他始终坚持读书看报,每天必看新闻,保持做笔记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
不仅如此,彭世伦还特别注重资料工作。计划、总结、活动方案,他都会反复推敲;档案资料,他都会收集整理、装订归档,力求规范完备。调研中,他东奔西走,不弄清情况,决不收兵;工作中,他不辞辛劳,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在关爱活动中,他高标准要求,缺乏积极教育意义的活动,决不组织。他的“三个决不”正是他无私奉献、埋头苦干、俭朴为公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位老兄从事关工工作完全是乐在其中。”华蓥市关工委执行主任谢昭这样评价彭世伦,“长期牢守初心,全心全意投入。”
彭世伦给无数的儿童带去温暖,传递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近些年,留守儿童不断感受到社会的帮助和温暖,对于老同志们来说也是一件‘仁者益寿,德者延年’的好事。”采访最后,彭世伦欣慰地说道。

彭世伦和孩子们在一起
人物名片
彭世伦,男,汉族,75岁,中共党员,广安市华蓥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退休教师,从事关工委工作17年。曾获“留守学生(儿童)关爱行动”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