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综艺节目:莫把非遗元素当点缀
曹兰胜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艺术表达及风俗习惯等,是确定本民族文化特性,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急剧变化的背景下,秉承时代精神,借助新型媒介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关重大。

    近年来,在中央有关文件和文旅部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非遗得到空前重视,“非遗+”也成为一种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用非遗带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概念和模式。如“非遗+科技”“非遗+文创”“非遗+扶贫”等通过“1+1”实现了“大于2”的双赢效果。与此同时,一批以保护和传承非遗为宗旨、兼具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综艺节目兴起,同时越来越多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开始加入非遗元素,“非遗+综艺”这一模式逐渐让非遗在一些节目中燃出了星星之火。

    随着非遗传承人得到普遍尊重,非遗元素受到广泛欢迎,非遗概念成功出圈,保护和传承非遗渐成共识,如何让更多的非遗从节目中的星星之火燎出荧屏,以具象而非概念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新的课题。

    溯源非遗类综艺节目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以河南卫视的《梨园春》为例,从最初简单把戏曲舞台搬上电视呈现名家名段,到后来不断适应变化尝试改版,加入选秀和竞赛元素,推出戏曲擂台赛等,《梨园春》迅速成为一种现象级文化综艺,火遍中原大地,甚至火向了全国。“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当年那些一边陪长辈看戏一边学着哼唱,梦想着通过登上《梨园春》大舞台为家庭争光的孩子们,有些已经成了豫剧中坚力量,有些虽未从事戏曲行业,曾经熟悉的唱词依然可以张口即来。

    纵观三十多年来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可以看出非遗呈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关注的非遗项目越来越多,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人也呈现增长趋势,有效推动了非遗的传播与传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各类综艺节目的大量涌现,非遗类综艺节目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叫得响的节目并不多。一些打着非遗传承旗号的综艺节目通过加入蹩脚的剧情设置、略显违和的灯光舞美,把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硬搬上舞台,不仅无法真实呈现非遗之美,反而给人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敷衍感。此外,在国家有关文件的引导下,有些当红综艺节目为了提高节目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在某些环节加入非遗元素,看似是明星宣传非遗,其实非遗元素不过是“节目有文化”的点缀而已。

    如何让非遗从节目中的星星之火燎出荧屏,甚至以其抓人眼球的美感冲出荧屏,俘获观众的心,真正让人感受到非遗的文化内涵而主动参与保护与传承,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非遗类综艺节目即便需要兼顾娱乐属性,也不应喧宾夺主,挂羊头卖狗肉,过分强调娱乐而让明星发光让非遗暗淡。非遗类综艺节目唯有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充分挖掘和呈现非遗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玩个火、摔个牛、唱个歌、跳个舞,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非遗传承发展中,表现形式的创新必不可少,有些非遗本身也在随着时间而有所变化。但是不可否认,越原汁原味的非遗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勾起回忆,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才更本真。真正做好非遗呈现,讲好非遗背后的故事或许更能促进非遗冲出荧屏。

 

当前:A4(2021年0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