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精神文明建设侧记
在2020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近日,笔者来到郑楼村,看到千亩连成片的大棚里一片繁忙,村民们整地、管理,忙得热火朝天,村里处处透着新气象,展现新面貌。
村社合一奔小康
“2013年以前,郑楼村是人穷村也穷,村级集体经济少之又少。”渔沟镇郑楼村党总支书记张超说,“那时候,我们村盐碱地占村可耕地面积的40%左右,虽经过几次大的改碱,庄稼收成还是很少,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最多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耕地撂荒严重。”
如何扭转村里局面,2014年,新上任的郑楼村党总支书记张超经过长久思考,在与村两委干部反复酝酿后,决定探索村社合一、产业带贫的发展新路子。“在担任村干部和创业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靠单打独斗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也改变不了村里的贫困面貌。只有发挥好村党支部这个‘发动机’的作用,探索村社合一的新路子,村民才能往小康路上走。”张超深有感触。
“村社合一”,就是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合作社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服务,合作社理事长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兼任合作社理事等职务,使脱贫攻坚的主动权制胜权牢牢掌握在村党组织手中。在省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郑楼村很快就组建了精诚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在村中建起了特色果蔬产业园,使村集体经济实现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多元化的转变,几年间合作社的蔬菜、瓜果产业加速崛起,规模种植面积达1000亩。“2014年以来,全村大干快干,人均年收入节节攀升,目前已超过1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200万元,50%的农户建起了新房。”张超高兴地说。
乡风文明扑面来
如果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那么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郑楼村结合主题党日、星级创评等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健全“一约四会”,完善村规民约,制定文明规范,实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报告承诺等制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栏、文化墙等载体,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等文明新风,开展“好人”等评选,营造文明的乡风氛围。
整合资源,推动文化服务。整合党员活动室、乡村大舞台、新农民文化广场等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建成家风家训馆、好人馆、德孝长廊、“两室一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举办庙会、乡村春晚等文体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演出、“庆六一”文艺演出、“纳凉书场”等活动。
强化组织,推动志愿服务。围绕秸秆禁烧、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工作,组织先进典型、党员干部、学校师生成立服务队,开展精神脱贫志愿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2017年,郑楼小学雏鹰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安徽省十佳志愿服务优秀典型。
多措并举,推动环境整治。加速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电网改造,安装路灯300余盏,全村户户接通自来水,主干道硬化5600余米,铺设下水管道1100余米、柏油路8000余平米;拆除旱厕800余间,完成户厕改造300余户,建成公厕10座,新增中心村绿化20亩,村容村貌不断改善。
规划引领绘蓝图
近年来,郑楼村聘请了专家制定农旅发展规划,依托村千亩扶贫产业园,努力打造美丽新农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路线,郑楼村从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产业聚集区,从环境整治着力打造秀美宜居区,从提升居民文化素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深化改革,探索新型乡村的发展模式。
现在,郑楼的惊人变化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还表现在精神层面。多年的陈规陋习已经不见踪迹,文明和谐成为村里的新风气。乡村振兴不仅在于农村产业振兴,还需要重视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下一步,郑楼村还将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与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文明乡风,创新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内涵美、文化美、精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