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在守正创新中“聚势蝶变”
——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先行试验区”建设的创新探索
本报记者 赵青 罗玉琢

 

    文明实践贵在做,重在实,关键在创新。

    北京海淀区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第二批试点和中宣部确定的10个重点联系县(市、区),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以首都站位、首善标准、首创精神,牢牢坚持“14356”的工作定位,即个1目标、4个定位、3个到位、5项工作、6大能力,把中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通服务引导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形成了“创新范”“科技范”“文化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海淀模式”。目前,全区共建设了1个实践中心、29个实践所、648个实践站。

    关键词

    新机制 新举措 新路径

    聚焦传播新思想,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560多支特色宣讲队伍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0万辆网约车和10万辆共享单车变身“理论宣传车”,让新思想时刻“走在大街上”;1871支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多面延伸,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海淀区不断健全工作新机制,强化保障新举措,探索理论宣传新路径,推动新思想传得开、听得懂。

    做好顶层设计,文明实践有蓝图。在组织领导方面,海淀区不断健全工作新机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全区的各项工作,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中心“双主任”,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担任志愿服务总队长,实现区领导挂点“包片”、机关党员督促指导、志愿队伍孵化帮扶等,增强文明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

    同时,海淀区不断强化保障机制,先后制定了《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海淀区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措施》《海淀区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第二批试点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细化试点工作任务;出台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礼遇等11项措施,打造“海淀友邻”、红色香山等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品牌项目汇聚力量、凝聚群众,培育了“圆明园蓝立方”等1871支志愿服务队。

    为更好地将新思想传播到群众家门口,海淀区积极探索理论宣传新路径,组建了“红色文化”“科技创新”等560多支特色宣讲队伍,打造了科技企业党委书记“百秒讲习”理论宣讲品牌,应用“云”传播视频化的方式,推动新思想播进百姓心田。同时,联合16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166所中小学,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学习一体化,并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利用午休时间,讲理论原理、讲政策法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科技园区的青年人之中。

    关键词

    “创新合伙人”  基层治理  “暖心行动”

    弘扬新风尚,推动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打造文明实践“创新合伙人”、推动基层治理“向前一步”、实施应对疫情“暖心行动”……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的过程中,海淀区积极弘扬新风尚,以群众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现代服务模式,不断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作用,形成了凝聚人心、赢得人心的强大势能。

    “创新合伙人”不断扩大文明实践“朋友圈”。海淀区发动区文明委111家成员单位、全国文明单位联盟44家成员单位的资源力量,探索“激活、整合、下沉、共享”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在100家单位设立了文明实践基地,以文明实践“撬动”地区资源,不断扩大文明实践的“朋友圈”。同时,探索建立了“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联盟”“光合作用室”等,让居民充分享受到“家门口”的志愿服务。

    基层一线是文明实践的火热疆场,海淀区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治理的短板弱项,拿出真招实招,推动基层治理“向前一步”。2020年以来,共组织“光盘行动、简约餐桌、美好生活”“榜样说条例”等文明实践活动2万多次,惠及百姓220多万人次,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境、大氛围,为基层治理贡献了文明之力。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振臂一呼”,吹响了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的“集结号”,1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在680余位文明实践志愿指导员、60余位各类榜样人物的带领下共同抗疫,近10万名志愿者“应者云集”,全方位开展社区值守、心理咨询等志愿服务,织密了疫情“防控网”,架起了百姓“暖心桥”。

    关键词

    “科技范”  “智能化”  “亲近感”

    着眼信息化数字化,推动文明实践提质增效

    居民有了烦心事,只需登录北京市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管理平台在线“点单”,就立马可以找到志愿者为自己排忧解难;疫情期间足不出户心情烦闷,在中心平台里可以查到上百个美味食谱、数十万册电子书,丰富百姓的居家生活……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孵化”城市文明,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打造百姓美好生活的“暖客厅”。

    志愿服务队伍突出“科技范”。依托中关村科学城,组建了海淀区科技先锋志愿服务总队和200支科技企业志愿服务队伍,并发动了2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加入“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志愿服务队,调动科技人才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在“贝壳找房”所辖区域的链家门店设立了220家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驿站,组建了“小贝壳大梦想”志愿服务队,辐射周边的社区,构建了辖区志愿服务“15分钟生活圈”。

    文明实践平台突出“智能化”。依托智能移动客户端“掌上海淀”,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三个中心”贯通发展的服务管理一站式、PC移动一体化综合平台,利用VR虚拟现实、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大数据、智能推送等先进技术,精准服务群众需求,让多元资源“触手可及”。政务服务中心探索开展了“政务体验官”志愿服务项目,以志愿者的热心相助,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文化活动突出“亲近感”。海淀区充分挖掘地区特色文化基因,让文化艺术融入城市、走进百姓生活,带动基层文化活跃起来。依托舞蹈艺术资源,挖掘三山五园文化IP,举办了街区、园区、社区一体呈现的“中关村舞剧节”,开展了亚洲数字艺术展、海淀文创市集等文化活动。新建北部文化中心等文化新地标,文化组织员、文化志愿者、群众文艺团队覆盖各街镇社区,文化可及性、亲近感不断增强。

当前:B2(2021年0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