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多所民族学校创新开展民族教育侧记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其中提到,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在不少民族地区的校园里,学校美育和体育的拓展往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紧密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别样的课程既是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特尼格尔脱掉厚重的校服棉外套,撸起袖子、弯下腰,双手抓住另一名同学的肩膀,右脚一勾,把对方摔倒在地。连日来,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搏克社团的学生正紧锣密鼓地开展训练,为兴安盟乌兰毛都搏克大赛作赛前准备。
“我从小在牧区长大,特别喜欢摔跤。”特尼格尔告诉笔者,这名高一七班的学生刚入学就加入了搏克社团。因为要参加比赛,最近每天活动课和晚自习,社团的30多名同学都要进行近两个小时的训练,有专业教师指导教学,“教我们技巧和要领”。
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是一所民族学校,在读的1300多名学生多为蒙古族。为了传承蒙古族民族文化,学校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射箭、马头琴、蒙古象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不同类别的民族文化社团。
该校副校长包志龙介绍,学校创建民族文化社团已有10年之久,每个社团都配有专业指导教师,目前有600多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包志龙还告诉笔者,学校最新编排了第二套蒙古舞广播体操,“学生每周一三五跳广播体操,二四六跳安代舞。”
每年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的田径运动会上,除了跑步、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外,还有搏克、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志龙自豪地说,该校学生参加兴安盟举办的蒙古族男儿三艺比赛,无论是搏克、射箭,还是赛马,都取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
笔者了解到,内蒙古多所民族学校都开设了民族文化特色课程。锡林浩特市蒙古族第二小学先后开办了蒙古摔跤、蒙古象棋、蒙古马知识、传统奶食、羊毛毡艺术等民族文化课程。该校副校长那日苏介绍,“每个班级每周四都会开设民族文化课程,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专业老师来给学生上课。”
不只是蒙古族文化,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聚集着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的20多个少数民族。因此,鄂温克族自治旗现有的46所学校既有汉语授课也有蒙语授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教育体系。
鄂温克旗第二民族幼儿园有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小班教师萨茹拉介绍说,在习俗方面,学生用自己民族特有的方式拜年;在手工方面,学生学习制作鄂温克族的太阳花、达斡尔族的哈尼卡、蒙古族的图腾,“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弘扬自己民族的文化。”
在鄂温克旗第二民族幼儿园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讲述鄂温克族历史的壁画。园长米图雅介绍,每个教室都有教师、学生一起设计的民俗体验区,里面有少数民族服饰、牛马羊玩具模型等。教师会在这里给孩子们上民俗文化体验课,孩子们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一起体验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民俗活动。
此外,鄂温克旗第二民族幼儿园还有很多特色主题课。在鄂温克族瑟宾节到来时,小朋友可以和家长一起体验民歌民舞表演、摔跤骑马竞技、篝火晚会等瑟宾节传统民俗活动,再拍摄视频、照片,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口述鄂温克族的传统习俗;秋天,小朋友和家长一起上山采摘野果,制作山丁子奶昔、山丁子果酱。
同样,鄂温克旗辉苏木中心校的音体美课程也颇具民族特色。这所学校仅有62名学生,其中52名学生都是鄂温克族,其余10名学生是蒙古族,他们大都来自辉苏木乡及周边村,父母是土生土长的牧民。
校长阳光在这所学校从教20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变化,经历了学校从烧炉子的平房,变成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楼房。阳光负责给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教鄂温克语,她编写了《我学鄂温克语》的校本教材,每周给学生上一节课教授日常用语,她还让学生用鄂温克语朗诵《我爱我的祖国》等现代诗歌。
该校还收录了24首鄂温克族传统民歌,编撰成一本小册子,丰富音乐教师的日常教学内容。在体育课上,14名学生组成两队进行抢枢(鄂温克族传统竞技类项目——笔者注)游戏。在美术课上,学生们制作民族服饰的装饰花纹、太阳花等手工作品。
近年来,内蒙古多所民族学校将民族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创新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堂,形成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阳光说:“孩子们在特色课中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接受民族团结教育,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青年报》 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