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心境
何小琼

 

    读书,应该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无论何时,何地,一书在手,一杯香茗在旁,就是最好的时光。

    有朋友问我,怎么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你在读书?不是应该在安静优雅的环境才可以吗?我轻笑,反问她,那我的住所一直在铁路边,二十多年了,听着窗外不远处火车声,汽车声,都习惯了。照样睡得香,读书更不在话下。朋友的神色在表示,实在匪夷所思。可这是事实,如果要读书,不就是想读就读吗?又怎么会让环境所左右。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情绪状态。我喜欢这样的解释。微弱,表示不是很强烈,但能够持久,那是一种本能,那是绵延不息的。

    林语堂先生说:“一个人如果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这话是一针见血。喜欢读书,为什么要挑时候,不应该是想读就读?春夏秋冬,管它春光明媚好踏青、酷热难耐好驱暑、秋高气爽好赏菊、寒冬腊月好品梅。都可以诸事全抛,手有一本书足矣。

    年少时我就爱读书,也许得益于父亲。父亲的书摆满了床头柜,床上、纸箱里,抽屉里。那时,这家尚不宽敞,生活更是拮据,但父亲对买书是情有独钟,而母亲亦是默许。我跟随了父亲,饭菜不够美味不要紧、穿的衣服不够新不要紧,没有糖果吃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我有书读,一回到家,做了作业之后,就是读书时间。抽出一本,陷入忘我境界。

    母亲时常说,那时的我,读书时几乎什么姿势都有过。站着读书,倚着读,睡着读,甚至是趴着读书,时常上个厕所也是一书在手。害得母亲找我吃个饭也是满屋的搜。母亲那时说得最多的是:“你读书不挑地方啊,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母亲的无奈我是熟视无睹,下次照旧。读书的心境从那时候就开始培养起来。

    林语堂先生的文章中还讲了一个曾国藩的小故事,跟读书有关的。相传,曾国藩的四弟,想尽办法要到京城读好的学校。他就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这意思再明显不过,如若要读书,何必要千里迢迢到京城?如若是发自内心热爱读书,随便哪一个地方、角落皆是读书之妙地。要是无此心,就是神仙境地也不是读书之处,无心则无力。

    读书,应该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爱好,因为它是精神的食粮,是心灵滋养的源泉。

 

当前:4版(2021年02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