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林:在志愿服务中传递光和热
本报记者 漆世平

刘江林(右一)与同事为敬老院老人送去水果


    刘江林是一名“80”后,工作地点在四川省成都市。和大多数“上班族”一样,他工作日往返于公司厂区与家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但在闲暇时间,他与同事一起参与到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给生活增加了不一样的色彩。

    从2008年起,刘江林便开始利用休息日参与志愿服务,逐渐从一名志愿服务的参与者成长为志愿服务的带动者。随着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不断增加,刘江林对志愿服务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去乡村献爱心、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更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一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传递光和热。”

    点燃志愿服务的热情

    刘江林所在的公司2003年就把“志愿服务”列入企业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刘江林入职后,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便经常与同事一起参与各种志愿服务。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正在成都工作的刘江林因牵挂在老家芦山县西江村的家人,便与朋友一起驱车十几个小时赶回家乡。当时县域内的房屋受损严重,刘江林从小成长的村落几乎成了废墟,在不断袭来的余震中,他看到一群群搭乘各种交通工具甚至是步行的志愿者连夜从全国各地赶来,深受感动。“他们的到来,为我们灾区群众带来了温暖与力量。”刘江林说。

    在无数志愿者的感染下,刘江林在安顿好家人后,也积极参与到震后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一起搭建安置帐篷、搬运救灾物资。在相处中,刘江林从这群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志愿者身上感受到了志愿精神的无私大爱。“他们的默默坚守和真诚奉献,点燃了我内心对做公益的渴望。”刘江林说,在此之后,他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更高了。

    大山里建起乡村图书室

    2016年4月,在公司的组织下,刘江林与几位同事一起来到岩堰村小学调研。芦山县宝盛乡岩堰村小学位于大山深处,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刘江林至今仍然记得去岩堰村的路坑洼不平,路旁全是高耸险峻的大山。而且车没办法直接开到学校,需要步行近两公里,经过一座铁索桥,再走一段泥巴小道,才能抵达。当他站在岩堰村小学的操场上时,看着陈旧的校舍,以及仅有的29名学生和3名老师,刘江林心中暗下决心:“要为他们争取建一间图书室。”

    5个月后,刘江林再次带队来到岩堰村小学,为学校师生带来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课外书籍、体育用品以及装饰图书室需要用到的涂料和工具等。“因为洪水将横跨在河上的铁索桥冲毁了,我们只好用背篓背、用肩扛、用手拎,将这些物品从几根木头临时搭建的简易桥上运过去。”刘江林回忆,抵达学校后,他和同事们一起分工合作,有的组装电脑,有的安装书架,有的整理图书,有的装饰图书室内空间,有的陪学校的孩子们玩游戏、打球,有的给孩子们讲述科技、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告诉他们这片土地孕育着的无限生机。

    经过刘江林和同事们几天的努力,岩堰村小学乡村图书室在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中建成了。在刘江林和同事们的指导下,孩子们第一次学习用电脑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第一次通过电脑屏幕与远在异乡务工的父母视频聊天,第一次通过科普读物了解了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一直行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

    刘江林所在公司的厂区内有一个近两亩的生态农场,一有空闲,刘江林就会来到农场里忙活。“生态农场的蔬菜长成后,或是在公司内部组织义卖,或是无偿捐赠给附近的社区以及成都周边区(县)的敬老院、养老院等。”刘江林特别喜欢这种既能体验种植过程又能做公益的方式,每年都要为附近的敬老院和养老院送去蔬菜,并陪老人们聊天、下棋、下厨,有时还会和同事们表演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常规的、聚集性的活动难以开展,但这阻隔不了刘江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他和同事们一起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以及购买的洗漱用品、牛奶、水果等送到敬老院和养老院门口,给医护人员、中高考延期的考生送上暖心的自制礼物……

    值得一提的是,刘江林还是一名保护野生动物的忠实践行者,他常常利用休息日来到新都区龙桥黑熊救助中心,在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为黑熊清理居住场所内的垃圾,学习黑熊救助知识,关爱黑熊健康。

    多年来,刘江林一直行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除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之外,还经常参加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超过3000多个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不论同事邻居,还是亲朋好友,甚至10岁的儿子都积极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动中,用点滴善举成就大爱。他告诉记者:“志愿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耀。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动中,用行动传递光和热,并从中找到快乐、收获成长。”

当前:B1(2021年0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