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形成以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和探索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区模式”。
坚持党的领导
把好社会治理的方向盘
“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问题就会有人赶来解决。”83岁的要秀玉大爷说。城中区打造的“红色物业·四色楼院”服务项目,以老旧楼院为试点,联合成立“红色物业”党支部,选派社区委员担任物业服务企业党建指导员、“红色物业”管理员,邀请物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建立健全居委会、业委会(红色邻里代表)、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服务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三方联席”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使各类基层组织按需设置、按责履职。
“以前这个小区都是筒子楼,环境卫生差,自从改造后,不仅业主们回来住了,买房的人也多起来了……”礼让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金波说。通过打造党群心连心的“红色楼院”、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楼院”、“政务+互联网”的智慧型“蓝色楼院”和具有文化气息的“橙色楼院”,老旧楼院实现了由“三无”向“四色”的转变,也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城中区在社会治理中,着力打造“幸福党建”联盟,建立区级联盟—镇(街道)党建联盟服务中心—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四级组织,组建上下贯通组织体系。建强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扎实推进“支部堡垒”指数和支部规范化达标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主动参与基层矛盾调解、参与邻里服务,先后打造出“155”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睦邻小屋”、党员周末驿站等服务载体,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
坚持依靠人民
凝聚社会治理向心力
“邻里牵手”工程主要负责人、城中区信息指挥中心主任马丽萍说:“‘邻里牵手’微信群自建立以来,已成为掌握社情民意的‘信息点’、发现处理问题的‘执勤点’、为民办理实事的‘服务点’、综治平安建设的‘落脚点’,较好地实现了群众坐在家里拿着手机就可以和相关职能部门对话。”
城中区创新启动“枫桥经验”城中化“邻里牵手”工程,构建人民群众参与机制,让群众参与治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该工程组建“邻里牵手”微信群338个,覆盖辖区98194户家庭近30万名群众,覆盖率达到全区总人口的81.3%。辖区8个镇办、29个社区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全部入驻本辖区各微信群,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入驻“邻里牵手”领导工作群,所有成员均在群内“亮明身份”。截至目前,收集到社情民意10000余条,回复群众咨询110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900余起。
坚持科技引领
推动社会治理信息化
城中区紧跟国家大数据战略步伐,以“1中心+1平台+N应用”构建块数据平台、块数据展演中心,结合实际需要与现实条件扩展出N个应用系统,推进“互联网+行政”、“互联网+社区”、“互联网+养老”等服务模式,强化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同时,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综合执法服务站及无人机等视频数据接入块数据平台,实现了对辖区内发现的突发事件、违法在建、生态破坏等行为的提前预警和高效处置,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服务提供了更科学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决策能力,发挥了“智治”支撑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向智慧化迈进。
城中区将仓门街办事处石坡街社区作为试点,系统涵盖基础信息、智慧党建、城市管理、为民服务、智慧旅游、信息传递等多个业务模块,已录入人口信息12860人、居民住宅楼158栋,企业(含门店)884家,通过建立基础信息库有效避免了工作人员多次、重复入户,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对辖区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工作的零死角管理,并为辖区高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配送服务。通过建立面向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可随时进行查阅、统计和归档。
坚持德法并重
培育社会治理新动能
城中区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持续开展全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中国好人”、“最美青海人”评选推荐工作,发挥道德模范、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等先进典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实践化的作用,累计创建“五星级文明户”30000余户,评选“最美家庭”22户、各级各类“道德模范”人物400余人。着重落实移风易俗相关政策措施,运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的约束功能,开展拒绝大操大办、拒绝铺张浪费、倡导厚养薄葬、倡导文明祭祀“两拒绝、两倡导”行动,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五星级文明标兵户”刑永彪说:“自从被评为文明户后,孩子们对于家风家训体会更深了,区政府领导节假日也会送来温暖。”
“当我漫步在广场或坐在公交车上,听到居民说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我作为一名党员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党员张景昌高兴地说。2020年11月5日,二机社区党委组织辖区党员以“宅基党课”的形式,在南川东路25号院绿色家园小区“川东一家人服务站”二机社区“党群微家”开展了“126主题党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宣讲活动。城中区创新打造“小马扎”微党课、“宅基课堂”、“流动党课”等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辖区群众遵德守礼,充分实现道德的引领、规范和约束功能。大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实现一站式多元解纷,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司法服务。首创全省城管领域公益诉讼机制,检察和城管部门协作出台《关于建立城市管理领域检察监督(公益诉讼)和城市管理执法联动机制的意见和实施办法》,为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工作、破解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奠定了基础。打造全省首家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长期面向全区学生提供法律宣传、互动体验等服务,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政府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真好”“这道酸辣土豆丝味道真好”“我在这里吃饭后,孩子再也不用大中午赶回来做饭了”……在城中区各个爱老食堂服务站里,老人们兴高采烈地聊着天。
城中区深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打造城中区爱老幸福食堂“中央厨房”,采取“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模式,为全区29个社区“爱老幸福食堂”提供统一配餐送餐服务,实现了助餐送餐配餐15分钟服务圈。自运行以来,用餐人数最高1281人/天,提供助餐服务15万人(次),有效解决高龄、孤寡、独居、空巢及其他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同时,大力实施老年养护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互联网+明厨亮灶”等项目。
把保障教师待遇作为民生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实行统一的津贴补贴标准,不断提升教师待遇。持续实施拆违打非、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市政设施建设、河道综合整治、厕所革命等工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日趋好转。今年61岁的尹文海说,38年前他住进二招家属院时,路是土泥,墙是土泥,住的都是以煤房为主的小平房,是居民想搬离的“脏、乱、差”之地,2017年老旧楼院改造后,环境好了,楼房新了,居民也笑了……
坚持标本兼治
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2月8日,一段西宁警察在中心广场旁飞扑抓小偷的视频被广泛传播。飞扑小偷的警察正是城中区“24小时平安在线综合执法服务站”的巡警,中心广场童泰直营店贺老板说,这次小偷行窃被发现并被抓获,使他避免了很多损失,他由衷感谢服务站的巡警,让老百姓们可以安心过日子。
据城中公安分局巡警大队大队长郑海宁介绍,“24小时平安在线综合执法服务站”自2017年运行以来,对强化重点区域巡逻防控,整治辖区街面摆摊、不文明养犬、小广告、违停、噪音扰民等乱象,基本实现了“囤警街面,动中备勤,震慑犯罪,服务群众”的工作目标,尤其是在案件压降方面有显著效果。
城中区探索建立的“24小时平安在线”暨综合执法服务站,整合了公安、城管、建设、环保、国土、食药监等部门的执法职能,在辖区范围内以每2公里为半径,建成12个综合执法服务站,每个站配备20名执法人员,以及综合执法车、摩托车、盘查通、反恐处突装备柜、车载电台等执法设备,执法人员按照“四班三运转”模式,24小时全天候、无缝隙平安在线,随时接受指令,第一时间响应,形成了辐射全区的社会治安“巡防圈”、便民利民“服务圈”和文明城市“创建圈”,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执法和便民服务活动。同时,通过创新省、市、区、镇(办)、村(社区)“五级五覆盖”安全监管执法一体化联动执法模式,强化地质灾害、道路交通、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监管,全力做好防火、防汛、防灾、减灾、救灾等各项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辖区群众安全感全面提升。
……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城中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区模式”初具雏形,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从2016年到2019年,城中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7.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9%,实现了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互相成就的新局面。
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城中区将坚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契机,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良法促善治,把建设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奋斗目标,把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努力方向,持续在提升居民生活环境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民生难题上动真格,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出实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