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汨罗: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郑言 欧阳林

 

    阳光和煦,遍洒大地。湖南省汨罗市桃林寺镇三新村村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晒着暖阳,拉着家常,笑语盈盈,幸福溢满。在他们周围,青山叠翠、花香四溢、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现代田园风光浑然天成。这样的景致在汨罗乡村举目皆是,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希望的山水长卷。

    近年来,汨罗市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坚持党建引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村民精神风貌、乡村人居环境、社会整体风气焕然一新。

    “党建+N”  用“共识”推动“共治”

    汨罗镇武夷山村地处汨罗市城乡接合部,由3个村合并而成,社情民意复杂,社会治理任务繁重。近几年,该村坚持党建带群建,运用“党建+协会”,建立了以老党员、复退军人为主的矛盾纠纷调委会、助学社、退役军人之家等8个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参与村务管理,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连年交出群众满意度高的成绩单。

    汨罗积极探索“党建+志愿者”“党建+乡贤”“党建+理论宣传”等“党建+N”模式。新市镇元福村建立“元福新潮”微信群,将党员干部、村民骨干、知名乡友拉入群内,用家乡话宣讲政策、解读热点、传授技术,在理论“天线”和乡村“地气”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全国各地的元福村乡友已在“元福新潮”群内讲授了近50堂微信党课,听课人数达1.2万余人次。持续火爆的“元福新潮”成为村干部和党员学习培训的“党课平台”、党员和村民密切沟通的“网上通道”、寓外乡友服务家乡的“奉献舞台”。现在的元福村,因“元福新潮”而改变,这个昔日“十户农家,九户挑担”的“拾荒村”走上了特色种植、高效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的模式,解决了社会治理、为民服务、产业发展等问题,成为汨罗破解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难题的重要举措,让农村基层党组织焕发新的生命力,激发了乡村治理的新活力。

    乡贤带头  使“家园”变成“花园”

    建设好家乡,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汨罗以“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清清爽爽”为目标,全员发动、全域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乡贤们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在茶木塘屋场里,原本只有1米多的村道拓宽至4.5米,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健身户外活动广场、小游园、美丽菜园,对屋场下水道进行建设,实行雨污分离、“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几个月时间,“脏乱差”华丽变身为“青绿美”。

    在汨罗各镇各村,乡贤带头引领,群众配合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也成为新时尚。全市成立300余个理事会,群众自发筹募资金超2亿元,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定”“自己的活自己干”“自己的村庄自己建”,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愿意做”到“乐意做”的转变。2020年以来,汨罗全市共拆除空心房、违建房、零散房、危险房等“四房”1.6万户,腾退土地1.2万亩,治理黑臭水体433处;推进“厕所革命”,建设三格式化粪池2.24万个、四格式化粪池648个,大力推行“垃圾户分类减量、就地消纳”模式,确保垃圾源头减少“产出率”、中途流转减少“污染率”、终端处理减少“出村率”。按照“地方特色、生态村庄、宜居家园”定位,重点创建了60余个示范村,规范建设集中建房点49个,推进小游园、小广场、小果园、小菜园“四小园”建设,充分做好美化文章,凸显乡村特色,促进了土地集约大提效,人居环境大提质。

    绿色发展  让“颜值”产生“价值”

    眼下,春暖花开,白水镇西长村“四季花海”吸引许多游客纷至沓来。目前,整个西长村的山头根据规划,分别种植了红豆杉、樱花、紫薇、红叶石楠、栀子花等20多种苗木、200多万株果木,扦插小苗400多万株,种植药材、花木5000多亩。

    从昔日的“穷乡僻壤”,到今日的“金山银山”,利用“高颜值”提高“产值”,让西长经济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使整个白水生态农业旅游呈现出从零星发展到集群扩张的喜人态势。“西长模式”的探索,为农民带来了更多收获。2020年,西长村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村民人均从旅游业中获得收入1.2万元。

    依托产业,乡村发展才有生命力。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的发展新模式,让乡村农业、旅游观光、生态、文化等协同发展,构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乡村发展才可进入高质量的“快车道”。

    汨罗正将乡村游向休闲、观光、体验转型拓展,把特色农业作为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的新业态,重点推进国道240沿线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创建“乡味长廊”,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园、种植生态园、滑翔基地、田园综合体等,着力探索出一条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生态发展之路,既换来“金山银山”,又留住美丽乡愁。

 

当前:3版(2021年03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