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粑粑是我家乡安徽肥西县特有的小吃,望文即可生义——一种带馅的米粉包子。
春天,菜蔬发旺,总得要做点粑粑的。
普通包子的馅是生的,包心粑粑的馅是熟的。冬天,老家有腌腊味的习俗,过完年,还是会剩一些,将咸鸭皮或腊肉放入馅中,既作油,又提香。豆腐坊里的酱油干子也是必须有的。其它菜以白菜为主打,再加入菠菜、香菜、蒜苗等。馅的材料备齐后,将所有的材料全部洗净、切碎,腊味丁翻炒出油,再依次下锅炒熟素菜,出锅后,便是一盘咸香四溢的粑粑馅了。
做粑粑时,和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和面在家乡称为“烀面”,一定要一次性烀熟,且软硬适中。先将米粉倒入锅中,小火不停地翻炒,慢慢地,米香味袅袅溢出,就可以和面了。
和面必须用沸水,一边往锅中倒入开水,一边不停地搅拌。烫好的面还得一次次地揉,粘紧实。揉好的粑粑面团,莹润似羊脂,精光内敛。手沾清水,搓成一个个剂子,捏成碗状,放入粑粑馅,利用虎口,慢慢地往上推着收口,再简单地团一下即可。做好的包心粑粑,一个个肚大腰圆,白白润润。吃的时候,可蒸可煎。但多数人还是享受煎后那一层油黄焦脆的外壳,嚼在口中滋滋作响——用菜籽油,小火慢煎,味道更香。因为皮和馅都是熟的,所以,不用担心夹生。
米粉做成的粑粑,吃在嘴里不似小麦面粉细腻,也不似糥米粉粘牙,反倒有一种粗粝感。
食物的香味比香水更丰富,更有获得感。入口,包心粑粑在口中的前调,自然是一股浓浓的米香——经过烫制的皮子软滑弹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米原本的味道。咬开的粑粑心里立刻冒出一团鲜香的热气,再吃上一口馅,算是粑粑的中调了,也是最受农家人喜爱的那一口咸香。馅里的菜已软乎,一股蔬菜特有的香气溢出,嚼着嚼着,舌头便遇着了咸肉丁或酱干丁,喜食者心里,会有种山不转水转的小欢喜,也会更加用心地品味。所谓的后调,便是余香了,那已经完全超出食物本身的味道,它沉稳地留在味蕾上,成为精神的一部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