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如今,各地大力发掘、培育本土人才,积极地育才、用才、留才,让优秀人才沉下身、稳住心,无顾虑、敢作为,尽其才、显其能,为乡村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优秀人才发挥“领头雁”作用,为乡村振兴赋能。
引才回乡
让更多人才反哺家乡
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龙河两岸,苗圃里成片的三角梅树苗长势喜人;沿河公路上,快递车满载着黄牛肉、竹笋等特产驶过;民宿群里,游客们欣赏着古朴的村落……
山高谷深的三建乡曾是另一番光景:家家户户只能种些土豆、玉米,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1.3万多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3000余人,成为重庆市的深度贫困乡镇。但近年来,随着一批青年创业者的到来,昔日贫瘠的山乡开始生“金”长“银”。
“过去乡里没有像样的产业,脱贫攻坚期间,搞起了特色种植、养殖业,但销路又出了问题。”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丰都县三建乡工作队干部章烈介绍,在那个节点,招揽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当务之急。
“95后”廖丽娟是土生土长的三建乡人,毕业后在外地一家网络推广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她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18年,她和丈夫回到了家乡。
廖丽娟夫妇拿出启动资金和丰富的网络营销经验,乡里则通过扶贫资金、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与其联合成立三建土特产公司,同时提供仓储用房、冷藏设备以及物流便利,一起为村民搭建销售渠道。
增加产品种类、注册商标打品牌、开展直播带货……经过3年多的努力,三建土特产公司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带动建立8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帮助21户贫困户增收,还吸引20多位年轻人就业创业。“接下来我们将整合周边乡镇农产品和电商资源,建设区域电商中心。”廖丽娟说。
目前,三建乡累计吸引近千人回乡创业、就业。2020年三建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85元,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1.4%下降至0.08%。在一大批青年人才带动下,乡村振兴的图景正在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乡加快展开。
为留住人才,引来人才,四川省中江县的做法也为各地提供了参考。
近日,中江县万福镇象山村一处半山腰的平坝上,一台挖掘机正隆隆作响,填沟渠、平整土地。“预计到4月底,这儿的养猪场就能建好。”40岁的唐朝忠说。
2006年,唐朝忠到温州打工,从普通流水线工人到工头,再到自己开厂,他的事业风生水起。而在中江,像唐朝忠这样选择外出打拼的人还有很多。中江县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江是四川传统农业大县,由于地处丘陵地区,人多地少,百姓靠种粮收入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中江人能吃苦,许多人出去干得好,成了企业家,我们就想争取他们返乡创业,反哺家乡。”这位负责人说,为此,中江县出台鼓励土地流转、担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引才回乡。
2017年,象山村探索整村流转模式,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和两个公司,整合流转2100余亩土地,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2020年5月,唐朝忠从浙江温州回到象山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农作物,又投资500万元建造这个年出栏2000余头生猪的养猪场。“土地可以规模流转,修路费用只让我们承担30%,水费、电费也都有优惠。”唐朝忠说,这几年每次回家过年,他都要到村委会聊聊天,对政策了解越多,就越想大干一番。
就地取“才”
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
“这是榆黄菇,那是鸡腿菇,那边还有木耳!”说起食用菌,肤色黝黑的佟福兴侃侃而谈。大棚中的一排排菌棒像等待检阅的士兵,码得整整齐齐。
佟福兴是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佟家村人,也是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2020年7月,九个高标准钢结构温室大棚、两个菌种培养车间投入使用,取代了他使用12年的老式竹竿结构大棚。
“感谢服务队大力支持,让我更有劲头和能力带动群众致富。”佟福兴说,因资金不足而迟迟未能升级的老大棚终于“退役”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队2018年9月来到利津县后,一直留意发掘本土人才。食用菌“土专家”佟福兴引起了服务队专家的关注。服务队队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吕晓黎说,佟福兴爱钻研肯吃苦,甚至能自主研发新品种,如果能发挥好他的“领头雁”作用,有望带领更多群众致富。服务队随后与佟家村、南贾家村集体决策,出资100万元提升大棚设施,并出租给佟福兴,让他做大食用菌产业。
让佟福兴想不到的事还有很多:在服务队的指导与推荐下,他在2018年底评上农民农艺师中级职称;1年后,仅初中毕业的他又成为山东省首批11名有高级职称的职业农民之一;2020年8月7日,他的合作社获评山东省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
吕晓黎说,服务队的帮扶期仅两年,只有依托当地人才、优势企业,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围绕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浙江省建德市也坚持人才向基层一线集聚、政策向乡土人才倾斜,努力为乡土人才搭建各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让他们带着深情去服务当地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32岁的建德小伙子吴斌在外打拼多年,一直从事文化传媒工作。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留守”农村老家的日子里,他看到了乡村“网红经济”的广阔前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他创办了大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并免费入驻航头镇青年农创客基地,成为建德首家自营网红孵化直播平台。
一场看似普通的农产品“直播带货”,短短数小时,直播观看量就高达1500万人次,评论上万条。助农销售,促农增收,吴斌越干越起劲。“我不是每天拿着锄头下地的庄稼人,但我每天的工作与‘农’是分不开的。我愿意成为一名‘新农人’,在广阔田野里挥洒汗水。”吴斌如是说。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才能真正让乡村充满活力。近期,不少省市正积极实施各类培训计划,以开发乡村人才资源,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启动“一懂两爱三过硬”专题教育活动,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队伍。湖北将加大“三农”人才培养力度,力争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不少于3万人,推动乡村振兴。贵州省遵义市自2020年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乡村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即在30岁左右的在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有培养潜力的村支两委干部中,选拔一批重点培养对象,同时每年从遵义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择优选拔一批爱家乡、爱“三农”的青年骨干作为村级后备力量进行跟踪培养……
干部下沉
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
在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邓仁菊家有一栋开窗见景、推门见山的“桑田民宿”。“能建起民宿,多亏了‘村干部’王小云。”邓仁菊说。
王小云其实并不是“村干部”。作为池河镇的人大主席,王小云和4位同事一起,已驻村1年,他们承担起了明星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桑田民宿”正是他们驻村后的杰作。
明星村所处的石泉县,是西北地区的养蚕大县。“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种桑养蚕的都是老人家,想搞产业转型升级,也找不到带头的‘能人’,村里人才‘空心化’问题严重。”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满说。
好在许多镇干部年富力强,为响应上级部门“镇村工作一体化”的具体要求,王小云和同事们一起住进了明星村,和村干部共同筹划村子的发展路线。
镇村干部集思广益,打造出万亩桑田生态农业观光区域,并推出了“桑田民宿”项目。“农村的老房子大多只剩老人居住,经常是老两口住了栋大房子,打理起来都费劲。把房子租出去做民宿,老人们搬到村镇提供的免费住房居住,生活设施完善,也方便了许多。”王小云说,“做民宿的房屋,由属于村集体经济的公司统一装修、统一经营,产权依然归老人所有。如果老人想要自己经营,村里会在合同到期后交还房屋。”
邓仁菊就是最早交出自家钥匙的那批村民之一。靠出租房屋,她每年多了近万元的收入,而老房子重新装修花了20万元,邓仁菊也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为了发展旅游业,王小云等下沉到村的镇干部,又四方筹措资金修建环村公路,给明星村的万亩桑园搭起了观景台,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餐厅和广场。2020年,重新“亮相”的明星村“火”了,仅10月份,明星村的旅游收入就突破200万元。
明星村只是石泉县的一个缩影,在石泉县164个村(社区)里,都有像王小云这样的下沉干部。为了让下沉干部真正“沉下心”,石泉县还出台制度,提高了下沉干部的工资奖金,并承诺在职级晋升、选拔任用上优先考虑。
选派党员干部下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福建省宁德市的创新举动更是有效破解了乡村人才短缺的难题。2019年底以来,宁德市从市县两级选派临近退休、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下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2019年10月,59岁的宁德体育局原局长林江做出人生中一个重要决定:离开原岗位,回到乡村重新“创业”。经过组织推荐、选派,林江以乡村振兴指导员身份来到古田县大甲镇村溪村。
村溪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858人有70%以上外出务工,乡村发展缺少路子,村干部普遍士气低迷。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林江经过调研,很快给村里发展开出“药方”:抓党建促组织振兴,农业综合开发让村民有致富门路。
制定村“两委”决策议事规程,党员设岗定责,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把抛荒的田地重新开发种植有机稻、特色瓜果,向上级争取资金建设10亩食用菌大棚,每年给村集体带来7万多元租金收入……一系列“组合拳”,让原本荒凉的村庄很快生机勃勃。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临近退休时,能够发挥所长,为乡村振兴做点实事,很有意义。”林江说。
宁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学斌说,乡村振兴指导员按照“党群干部帮弱村、产业干部帮穷村、政法干部帮乱村”的原则,争取做到精准选派,让乡村振兴指导员能够匹配乡村急需,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发挥最大作用。
乡贤力量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我国千百年来乡村治理的智慧和经验。“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在中国,乡贤是一村一地有德、有才之人,是公认的能人、共举的达人。他们贴近百姓,是乡村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和文明乡风的引领者;他们根植乡土基因,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带头人。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党支部书记王万保,早年经商,后来回村创办了苹果种植销售联合社,短短几年时间,服务范围由卓逸村拓展到四县一区2160户果农,累计为果农增收3亿多元。现在,王万保又多了一个职务——运城市新乡贤理事会常务理事。
近几年,运城市实施了新乡贤文化工程,积极探索推动乡村振兴新机制。运城市以村为单位组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离乡人士和村中长者贤者,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新乡贤理事会”。
在全体村民大会上披红戴花,拍摄视频在村微信群里表扬,把事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版面上墙展示……种种尊重、礼遇和善待,提高了村民争当新乡贤的积极性,村里召开新乡贤大会,在外人员一下子就回来了200多人。灵池村村委会主任杨自宁说:“乡村要振兴,凝聚人心是基础。新乡贤,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更好地凝聚民心。”
为吸引更多人士参与,运城在全市开展了“寻找新乡贤”活动,重点寻找有奉献精神、对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带动力、引领力的好人、贤人,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勤奋敬业、知识技能等带动周边乡邻,促进乡村发展。
寻乡贤、建机构、评乡贤、用乡贤,目前运城市新乡贤群体已达1万多人,初步实现了村村都有新乡贤。
与运城一样,近年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大力培育乡贤文化,充分发挥新乡贤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村口的宣讲栏上,由村民们评选出来的新乡贤名单引人注目。作为纳禄村评选出的新乡贤之一,老党员潘文贵积极为村里的旅游发展出谋划策,盘活村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等资源。现在,每逢“三月三”等节假日,村里游人如织,潘文贵也总是忙碌不停,他说,作为乡贤,就是要树好榜样,率先垂范。
在新乡贤们的引领下,昔日脏乱差的纳禄村如今变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由于深度挖掘“古村民俗文化节”文旅品牌,大力发展集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古建筑游览等多种项目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纳禄村先后获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级乡村旅游区、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绿色村屯”、“来宾市文明守法示范屯”等荣誉。
“现在的纳禄村,山清水秀、瓜果飘香,乡村旅游区已初具规模。”每谈到纳禄村的巨大变化,纳禄村党支部书记卓香连说,这些改变,离不开新乡贤们的无私奉献。
乡贤,作为乡村基层先进典型之一,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本版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