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奇葩贷”削减移风易俗成效
何勇海

    近日,有两种“奇葩”的贷款业务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是江西某银行的“彩礼贷”。根据在网上流传的电子海报得知,这种贷款最高可贷30万元,最长可贷1年。贷款用途栏虽注明用于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和家电,但上面有“彩礼贷”三个大字,还有“彩礼开销不用愁,‘贷’来稳稳的幸福”宣传语。二是云南某银行与陵园拟推出“墓地按揭贷”,贷款额度最高20万元。

    这两种“奇葩贷”产品虽在宣传阶段就被舆论逼停,但由此引发的话题仍然热度不减,再加上此前媒体披露的“二胎贷”“婚庆贷”等贷款,令很多网友质疑银行金融贷款业务的专业性。

    拿“彩礼贷”来说,它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沉重的彩礼早就是部分农村青年男女结婚的“甜蜜负担”,有的家庭在彩礼、婚宴、买房、买车等开支上不堪重负、债台高筑,有的男青年因为付不起彩礼,结不了婚。随着彩礼费用高涨,后续的离婚案件、追索彩礼案件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因此,遏制“天价彩礼”已是全国上下的普遍共识和集体行动,在全国部分地方,这方面的移风易俗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彩礼贷”从表面上看,是“急民之所急”,实质上却涉嫌给索要彩礼、以礼金多少衡量情感厚薄的婚姻陋习“站台”,更可能助长索要“天价彩礼”的歪风。对于这种涉嫌对索要“天价彩礼”的歪风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做法,舆论当然要予以口诛笔伐。

    再看“墓地贷”,它同样是对不良风气的变相迎合。近年来,墓地价格不断上涨,动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几十万元。有了“墓地贷”,表面上有助于人们购买到墓地,然而“墓地贷”也可能成为兴建方大赚一笔的筹码。这就涉嫌以后代的孝心为名,行牟利之实,增加后代的债务负担,放大居民的债务风险。同时,还可能助长厚葬奢祭、盲目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推出“奇葩贷”,失去了商业银行应该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社会责任,是在挑战公序良俗,也是在削减全社会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成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推进移风易俗时,各地要警惕一些贷款业务削减移风易俗成效,及时对一些令公众难以接受的业务予以纠偏。

当前:3版(2021年03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