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遇见”互联网线上线下齐发力

 

    编者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互联网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施网络扶贫行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为实施网络扶贫行动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期聚焦,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地围绕直播助农、数字化乡村、远程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如何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让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网络覆盖 扶贫跑出加速度

    网络覆盖工程是网络扶贫的重要基础。有了网络,就有了与外界沟通的窗口。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有助于补齐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短板,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岑钟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猪场村驻村干部,提及之前没网的日子,他直皱眉头:“以前没有手机信号,上不了网,走访扶贫户时信息上传不了,只能先用本子记录,到了有信号或有宽带网络的地方再录入,很不方便,还容易出错。”近三年来,广西电信累计投资45亿元用于建设农村基础网络,岑钟森的烦恼渐渐消除。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不仅要让贫困地区的人们“用得上”网,还要“用得起”“用得好”。

    “以前深山里通信条件很差,如今可不同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书松村村民斯那次里说,家里用了移动的优惠套餐,通话时间、上网流量充足,还赠送300M光纤宽带,孩子上网课、大人看视频都很方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阿沙洛村的农户们借助“语言扶贫”APP大幅提升了普通话水平,为外出务工创造了便利。中国移动还向西藏和四川、甘肃藏族建档立卡贫困户捐赠汉藏双语手机,帮助当地群众克服语言障碍。

    “通了4G,上网速度就是快!”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张湾村村民田金满说。从前县里大多数村子没网,农产品卖不出去。后来通了网,他发现商机,干起了电商。“现在县联通公司给我们接了光纤,网速大幅提升,许多人教我们做直播,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农村。”田金满说。

    随着网络覆盖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同网同速”的时代正在到来。商务、文娱、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红利将进一步充分释放。

    直播助农 带货新秀齐亮相

    在湖北恩施,大山里的贫困青年徐国泰,曾经因养猪遭受挫折,负债累累,最困难时一家人住在猪棚里。面对逆境徐国泰没有退缩,他勇敢尝试直播行业,在帮扶队的指导下,仅用3个多月就拥有4.3万余名粉丝,逆袭成为“新晋网红”。现在的徐国泰开直播销售猕猴桃,一个多月就卖出2万多斤。

    像徐国泰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不知不觉中,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东南部的大田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和老区县。2019年,因为一首《大田后生仔》,原本寂寂无闻的小城一夜走红,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这首闽南语歌曲被各地网友争相传唱,播放量数以亿计。

    家乡不经意间的“触网”,让一批农民萌生了进军短视频的念头。去年5月,福建省民政厅举办“阳光1+1牵手计划”视频签约仪式,引导动员全省千余家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结对共建发展。仪式上,大田县与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正式签约。

    懂农村的农民与懂运营的协会就此完成“牵手”。“签约仪式后,我们在乡下调研发现,‘种得出来、卖不出去’是农民最大的担忧。”协会执行会长乐岩说,协会决定趁着电商风口,挖掘和培训本地农民自己当带货主播。

    招募令发出后,10名“半路出道”的“土味主播”迅速集结——他们中,一大半是年近半百的农民,年龄最大的已经62岁。尽管如此,乐岩还是看到他们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有的自带山歌、顺口溜才艺,有的会没日没夜钻研直播技巧,和一线城市主播相比,他们更加淳朴和勤奋。”

    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土味”农民与“新潮”直播竟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在抖音平台上,农民主播单个作品的最高播放量达到150万人次,人均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13万元。

    远程医疗 为基层群众铺就“健康路”

    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很多群众的大问题,有的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组织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新模式。

    “过去我既怕得重病,也怕交通不便耽搁看病。现在不出镇子、不花钱就能在三甲医院‘看’病。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64岁的黄维兰是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一名群众,患有乙肝、肝硬化、失血性贫血(重度)等疾病。由于病情较重,无法长途跋涉。

    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老县镇中心卫生院与安康市中医医院、平利县人民医院、平利县中医医院等建立远程诊疗联系,让黄维兰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来自三甲医院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陕西已完成10个市、96个县域的远程云平台全覆盖,连接超过2万家医疗机构。

    最近,上海市首家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徐汇云医院”再次进入网友视线,成立四年多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在偏远贫困地区开设了800余个远程医疗点,覆盖西藏、云南、甘肃等20多个省市,担当起了健康扶贫的重任。

    徐汇区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朱福说,患者不仅可以在线上咨询和预约,专家团队的在岗医生还能进行“面对面”视频诊疗,实现在线问诊、慢病续方、疑难病多学科会诊等功能。

    上海徐汇云医院目前已对西藏、云南、甘肃等偏远地区提供远程医疗服务3000余人次,组织远程多学科会诊186场、远程培训86次。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上海市领军人才周俭表示,上海徐汇云医院帮助偏远贫困地区实现传统实体医疗、线上视频诊疗、远程预防保健咨询和村民公共健康管理的“四位一体”功能,从根本上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也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深度认可。

    “智慧”管理 乡村治理有了好帮手

    近年来,各类数字技术应用逐步在乡村政务服务方面推进,给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带来实惠和便利,数字化成为稳步脱贫和乡村治理的“好帮手”。

    “没想到,我们村也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一部手机在手,行政审批不愁。”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溪镇苏羊村党总支书记罗贤华说,只要有网有信号的地方,全镇7村(社区)的村干部们就能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办公,实现移动办公不误工。

    贵州省曾是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面对山区环境复杂、村落分布零散的地理难题,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改造如何监测、验收?“贵州数字乡村建设监控平台”应运而生。基于这一平台打造的贵州数字乡村APP能够准确显示农户住址、多角度的农房外观图、农户居住的房屋安全评定情况、农户家庭成员等信息。

    该平台还兼顾融合“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共同缔造励志超市”“传统村落建设管理”等功能,率先实现了乡村建设一张图、一体化、集成式管理。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乡村数字化治理也有妙招。浦阳镇灵山村有一“许氏祠堂”,外看古色古香,里面却别有洞天。迈过大门,村党总支书记许华仁径直走到一块触摸屏前介绍道:“这就是我们的‘三小’监管O2O,就是耳熟能详的‘线上线下’。”

    所谓“三小”,即小微权力、小型工程、小额资金。电子屏幕上,“三小”监管和“三务”公开情况清晰可见。老百姓在家里,可以通过华数电视系统,足不出户了解村庄家底和开支状况。出门在外的村民,则可手机扫码,进入名为“乐水灵山·青清家园”的小程序,将村中大小事务“一网打尽”。

    许华仁说,自从有了这个智能化信息平台,将村情村务摆上网后,避免了很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猜疑与矛盾。数字化带来了两大好处,一方面,村干部更加放心干,便于“轻装上阵”,另一方面,老百姓也能参与监督。

    通过数字加码,变“码上知”为“码上治”。灵山村的探索只是萧山区的缩影。近年来,在区纪委的指导下,萧山区农业农村局梳理绘制了48条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图,村民只需扫码便可实现“一码在手、村务尽知”,以及各类诉求的“一键直达”,形成诉求办理全链条闭环式管理。

    “智慧”加持 助力农业发展提档升级

    数字化在农业发展中也日益得以体现和应用。走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益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排排温室大棚有序地坐落在道路两旁,棚前LED屏幕上显示着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棚内作物生长情况也在屏幕上全方位展示。

    “以前种大棚纯靠人工,通风、浇水、施肥这些活,全凭摸索出来的经验,数量啥的只能粗略估计,浪费人力、物力不说,而且温度、湿度稍微不合适,就极易育苗失败。”合作社负责人何淑超说。

    何淑超给这些温室大棚装上了智能设备,通过传感器就可以实时远程获取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远程化管理。“与以往相比,每亩地每年能降低15%的化肥使用量,综合算起来每亩地年减少投入约1000元。投入减少,效益却增加了,同样是种植西红柿,每亩能增加约10%的产量。”他说。目前,合作社蔬菜年育苗量已达到2000万株以上,每年能为周边16个村提供约33万元的项目分红,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

    定陶区着眼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目前已经建设智慧农业项目50多个,并积极跟进技术指导。

    如今在河北的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同样也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力气活。近日,沙河市的农机手蒋军芳一大早就接到了沙河市金福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网上订单派活,他立即赶往沙河市册井村,半天多时间就完成了80多亩地的旋耕作业。

    “我们从网上接单,和‘网约车’一样。现在进入春耕农忙时节,我每天能收到大概200亩地的旋耕作业订单。”蒋军芳说,像他这样的农机手在金福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还有42人,合作社会根据他们的住址,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给他们就近派单。

    智慧管理云平台还可以实时监控作业情况。合作社理事长宋丽介绍:“在这个管理平台上,可以看到我们所有农机的分布位置,黄色的是它的作业轨迹,蓝色的是作业已经验收的轨迹,各个机手每天作业了多少地,在这个平台上一目了然。”智慧管理云平台还可以实现远程验收,确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春耕生产两不误。

    远程教育 山里孩子和名师“面对面”

    前段时间,在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小学的一节双师课堂上,英语老师和外教联合授课,为山里的孩子提供和名师远程互动的学习机会,这样的远程课堂深受当地师生们喜爱。中益乡小学校长刘斌说:“‘双师课堂’在学校‘落地生根’,对学校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学生的听说能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为近年来在全国广泛落地的创新教学模式,“直播+辅导”双师课堂不仅用网络连接起教学双方,拓宽了优质师资的覆盖面,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在双师课堂上,屏幕上的主讲老师主攻“教学”,配合生动多彩的教学动画,进行知识点的实时讲授;现场的辅导老师则将精力放在“育人”上,关注着课堂上学生的一举一动,充分调动现场的学习气氛。

    双师课堂是近年来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远程教育架起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桥梁,通过互联网的知识共享,能解决知识普惠尤其是偏远山区知识普惠中的两个难题,一方面丰富了教育欠发达地区的知识内容,丰富了知识传播的形式,另一方面解决了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师资难题。“需要认识到的是,知识普惠需要配套体系和设施的支撑。”盘和林说。

    近年来,中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9.7%,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通教室达413.8万间,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此外,教育部实施的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整合开发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数字资源,与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科教材配套的资源达5000万条。

    “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基本形成,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一级巡视员高润生表示。

    (本版编辑综合)

当前:A4(2021年03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