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才过,梨花风卷起千堆雪,这就到了清明。
清明是个特殊的日子,既是节气,也是祭祖日。这时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大地一派欣欣向荣。
一场春雨恰恰落在清明前后,不仅润泽了万物,也浇湿了游子的乡思,激发世人对先祖的深切缅怀。
纷纷细雨,将此前明媚的春光藏了起来。清冷的雨点洒下来,“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天地笼罩在迷离的烟雾中,人的心也被春雨淋得湿漉漉的。若是身处异乡,走在陌生的道路上,心中总是怀着几分凄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诗句,总会在脑中浮现。
淋着春雨,一边体味千年前诗人的处境,一边禁不住想念清明时家乡的烟雨迷雾和清明前后一家人的繁忙,或是有条不紊地祭奠祖辈,或是与家人团聚踏春游玩。于是,心中的怅然,就如眼前凄凉的春雨。
也许,正是人们清明时的忧思,结成了一张网,将大家对亲人的想念积聚在一起,悬浮在空中,这才有了天上的阴云,继而有了清明时那淅淅沥沥的春雨。每一滴洒落人间的雨水,都是谁对谁的思念呢?
缠绵的春雨,串起了一段段湿答答的过往,而微凉的梨花风慰藉了欲说还休的心事。放眼望去,一边是不可回溯的往昔,一边是冷暖交替无法逆转的季节变换。满眼的新绿,满眼娇艳欲滴的姹紫嫣红,都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季节轮回,时光更迭,终究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漫长的人生旅途,恰似一江春水东流去。要走的,终究挡不住;该走的,永远握不住。
平日里岁月静好,全家和乐。只有到了清明,在纷纷细雨中,面对祖先的墓碑时,大家才会抛开一切尘俗的纷扰,沉思生死这个人世间最沉重的话题。垂垂老矣的父母,犹如一堵饱经风霜的墙壁,为我们遮风避雨,只要有他们在,我们永远是孩子,仍然可以撒娇卖萌。因此,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一年一度的清明,让我们卸去一身尘埃,直击灵魂,追问那些平日里因为琐事,而不曾面对的拷问: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两端?我们又该如何度过这未知的一生?
想清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清明”的深邃与厚重,也便明白了人生。若将人生分为几段,那便是曾经、当下和未来。如何对待它们,也就是如何对待人生了。
跳出个人情感的藩篱和拘囿,抛开浓烈的悲切和哀戚,再看清明,便有了别样的内涵。正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类的农谚,“清明”也蕴含着生机与希冀。
一个节日,两种情丝,一边是过往,一边是未来。走进清明,在深切地缅怀先祖之后,也要好好地想一想,怎么度过接下来的每一天,如何做一个“清洁明朗”的人,才能不负春光,不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