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植阡陌 新风沐乡野
——贵州福泉市“五引导五教育”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
付长怀

 

    贵州省福泉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部署要求,紧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目标,深入开展“五引导五教育”工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

    ◎ 建机制强保障,“五级联动”凝聚合力

    通过定标准、明责任、建机制,福泉市形成了市、乡、村、组、户“五级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定标准。制定出台《福泉市深化“五引导五教育”实施意见》《“五引导五教育”工作手册》,明确37项措施57条标准,让工作推进有依据、有参照、有标准。

    明责任。制定工作责任清单,明确由11个部门负责牵头实施37项措施,乡镇(街道)、村(组)和脱贫攻坚包村单位、“321”结对帮扶干部负责按照57条标准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建机制。推行“四个一”考核督导工作机制,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观摩、半年一推进、一年一考核”。2020年,福泉市累计召开调度会20次。

    ◎ 多形式拓渠道,“五引导”筑基固本

    福泉市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良好生产习惯、良好生活习惯、良好饮食习惯、良好风俗习惯、良好家庭教育习惯引导工作。

    农业发展产业化,良好生产习惯有了“量”的积累。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组织农技干部进村入户提供“菜单式”技术跟踪服务,实现对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全覆盖。

    评比观摩制度化,良好生活习惯有了“实”的突破。先后投入资金6亿余元在全市普惠实施“五改五化”工程,惠及5.3万户、20.59万人。全面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配备垃圾运输设备7602台(件),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深入推进城乡污水“三化”治理和农村“厕所革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8%以上,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78%。3507名干部利用每周末文明实践日与群众一起整理家庭内务,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广泛开展环境卫生大比拼活动,形成良好氛围。

    健康教育常态化,良好饮食习惯有了“质”的提升。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和福泉市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为抓手,以“家庭签约医生”“敲门医生·家庭服务”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健康教育进村寨、进家庭活动。

    移风易俗持续化,良好风俗习惯有了“新”的进展。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严格村规民约的执行力,对正面典型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反面典型在“黑榜”进行曝光,农村攀比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新风拂面而来。

    家风家训个性化,良好家庭教育习惯有了“好”的趋势。坚持把传家风立家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全市共规范制定“家风家训”72932户,覆盖率97.34%。同时,广泛开展各类评选表彰活动,设立村级“积德榜”,市、乡、村各级累计评选“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幸福家庭”等先进典型2000余个。

    ◎ 聚人心励斗志,“五教育”培根铸魂

    福泉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等阵地,引导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道德教育引领主流价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以文明村、文明寨(组)、文明户创建为抓手,建设民风廊、文化廊、村史馆、道德讲堂和志愿服务站等“两廊一馆一堂一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实现“红黑榜”全覆盖,成为表彰先进、曝光后进的有力约束。

    法治教育淳化和谐乡风。持续推行福泉“112”模式向村组延伸,构建“四个一”和“三员两站”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配备村法律顾问52名,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56个;通过“以案释法”巡回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成功2941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送法进村寨活动,累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83场次,惠及群众6万余人。

    文明教育塑造时代风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以村民组为单位成立“村寨管家”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全市910个村民组实现全覆盖,农民登记志愿者7.5万人。

    感恩教育激发奋进动力。坚持以文化人,将感恩教育纳入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汇聚民心感党恩,让党的初心、党的主张、党的恩情走进群众心田脑海。

    励志教育构筑精神高地。实施“宣讲百千万工程”,全年开展宣讲活动15000余场(次),受众30万人(次)。成立415支文艺山地轻骑兵宣传队,累计开展文艺活动450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培育本地新乡贤、土专家、田秀才等,3800余名乡贤人士带动44754名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依托“最美人物”“福泉好人”等载体,树立了以王华银为代表的300多名先进典型,引领道德风尚,树立示范标杆。

 

当前:3版(2021年04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