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乌蒙山区,万象更新。
清晨,靖安新区的搬迁群众已出门忙碌,他们逐渐熟悉了新生活节奏。新区中心广场上的水果摊、小吃摊、烤洋芋摊、服饰店等,陆续开始了一天的生意。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广场入口处测体温、扫健康码。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的靖安新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昭通市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县(区)易地搬迁群众4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群众3.1万余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相当于建了一座新城。
靖安新区向欣路上的“快递一条街”汇聚了多家快递服务点,26岁的董宝是其中一家服务点的老板,正忙着分发快递。去年,他从老家彝良县柳溪乡水果村搬入靖安新区合顺社区100平方米的新房,随后在社区引导下办起这个快递店。
从刚开始每天二三十件,到现在三四百件,董宝店里收、寄件的数量大幅提升。
“这里面就有很多‘玄机’。”董宝说,说明我们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了,尤其是春节期间,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给家里寄回了年货,搬迁群众也寄出了腊肉、香肠等特产,都是寄到浙江、福建、广东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
其实,董宝曾经也是外出务工的一员,先后到过河南、广东、湖北的建筑工地务工。易地扶贫搬迁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规划。他笑着说:“从大山里搬出来了,一直打工也不行,开个店每天的生活费就有了,比打工要轻松点。”
高寒山区,群山环绕。董宝依然记得,以前在老家买东西要到近30公里外的乡里取。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乡里读初中时,遇到下雨天,走路去学校要带两套衣服。“以前走的是泥巴路,到了学校一身都是泥巴,就得换衣服,现在走路不用担心衣服会被打湿了。”
搬迁,让越来越多群众“挪穷窝”,日子更有盼头。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手机尾号多少?”48岁的搬迁群众任文华来取快递,在董宝引导下测体温、登记好后,很快就拿到了几天前买的充电宝。任文华说,以前根本不敢想可以在网上买东西。
任文华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家在大关县高桥乡核桃村,去年3月搬到靖安新区,如今在新区中心广场上卖水果。他说,以前在四川、贵州的建筑工地务工,家里种点地,没什么收入。“现在做水果生意一天能赚三四百元。”
高楼拔地起,笑容挂脸上。
来自大关县翠华镇田坝村的搬迁群众刘桂树也住进了靖安新区合顺社区崭新的房屋,还学会了网购,下楼走几步路就能到快递店取。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她说,如今生活比在大山里好多了。
中午时分,一辆满载快递包裹的货车停在店门口。董宝来不及吃午饭,便卷起袖子、跳上货车开始麻利地把成堆的快递包裹搬进店里。他说,通常一天有一车新货,要半个多小时才能搬完。
董宝发现,无论收件还是寄件,大家写的都是“靖安新区”,搬迁群众将这里视为共同的新家。
“现在大家都叫我董老板。”从外出务工到自主创业,董宝感到很开心。随着安置区的群众越来越多,他盘算着进一步扩大店面,把规模做大。董宝说,快递量增加,见证着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靖安安置区临时党工委常务副书记魏永翔说,接下来,安置区将在做实做细产业培育、就业帮扶、后续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
(新华社 林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