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视力障碍群体不算少数,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世界里,有许多我们难以想象的不便。一条被占用的盲道、一处缺少语音提示的红绿灯路口、一辆没有语音报站的公交车,都可能成为一堵无形的墙,拦住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出行难,生活难,是困扰视障群体的最大问题。
服务现状:资源不足或被占用
在四川省成都市地铁站内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只穿着印有“导盲犬”字样的红色背心、套着导盲鞍的拉布拉多犬灵巧地引导着主人前行。它的主人是一名失明女孩,名叫袁思丽。因为有导盲犬的带领,袁思丽可以独立安全出行。然而,拥有一只导盲犬并非易事,2015年向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递交了申请后,袁思丽等了4年,才与自己的导盲犬相遇。
“事实上,四川省目前只有3只导盲犬,全国也只有约200只导盲犬服役,这对于全国超过1700万的视障群体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成都市盲协副主席刘京川对记者说。
在成都的另一处角落,51岁的盲人按摩师罗文华出行则全凭经验。罗文华因病致盲已有27年,他熟练地使用盲杖行走在盲道上,遇到障碍后,先是试探性地用盲杖轻轻地敲击两下障碍物,随后又伸出手摸了摸,判断出是一辆自行车后,罗文华小心翼翼地绕了过去。对罗文华而言,日常出行中最难的是过马路,有些路口的红绿灯没有提示音,全凭耳朵听辨车辆。在黑暗里行走,汽车驶过的声音、行人匆忙的脚步声、人群嘈杂的说话声不断地涌入罗文华的耳朵,因此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谨慎,唯有手中的盲杖和脚下感应到的盲道能给予他一些安全感。
然而,在我国各个城市,都存在部分盲道被共享单车、电动车、汽车等占用的现象,甚至一些流动摊贩直接占道经营,这些都给视障群体的日常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群体心声:想出门仍面临不少困难
“我们盲人并不是不喜欢出门。”罗文华告诉记者,他其实很喜欢去热闹的地方,虽然看不见,但通过听,他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像罗文华一样渴望出来走走的视障人士并不少,但最终没能实现“走出来”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前的无障碍环境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视障人士在心理方面存在障碍,他们担心社会接纳不了自己。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但建成后设施被闲置、占用、损毁的情况,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设施不规范、不到位、不系统的问题,都依然存在。
成都风雨人生助残中心志愿者汤泽宽从事助盲志愿服务已有10年,10年的时间里,他真切地感受到,其实视障群体的需求往往只是一般人在生活中认为很简单的小事儿。“比如帮忙填写一些表格,或是家里的某一件东西找不到了,又或是在雨天帮忙去菜市场买菜等……这些我们看来的‘日常小事儿’,却成为难倒他们的大问题,这种心理落差造成了视障群体极为敏感的性格。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人缺少共情能力,并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尊重,导致了一部分盲人朋友不敢走出家门,甚至排斥与社会接触。” 汤泽宽如是说。
“我知道,目前社会上有部分人对我们这个群体不够了解,认为盲人不应该独自出门,否则就是在给社会制造混乱。”罗文华叹了口气说,“虽然我失明了,但是我也想去旅游,也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也喜欢交朋友,也正在努力地生活着。”
各地“加温”:“无障碍”更好地传递爱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彰显着城市的温度。为切实解决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突出问题,补足缺口短板,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无障碍设施的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水平,全国各地在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重点发力,逐步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北京市印发《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要求整改语音播报系统缺失的公交车;广州市颁布实施《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明确配备手扶电梯或者直升电梯的公共图书馆、地铁站、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公共场所,应当逐步在电梯处设置语音提示功能,并鼓励研发、推广无障碍信息交流的技术、产品、服务。
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对视障群体的无障碍服务也在逐步完善。一方面,各地开展助盲志愿服务的公益组织在逐渐增加,志愿服务项目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中心主要围绕视障群体生活展开公益活动,比如出行接送,组织体检、出游等。据我了解,目前成都其它公益组织有专门进行盲道测评的、有专注加工无障碍电影的、有对视障人士进行定向行走培训的,基本上涵盖了视障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汤泽宽说。另一方面,社区作为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在为视障群体的无障碍服务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安徽省宣城市宝城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掌握辖区内视障群体的实时情况并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在我看来,社区就是城市的神经末梢,当视障人士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会第一时间上门提供帮助。” 宝城社区党委书记赵玉莲说。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从上学就业、交通出行,再到各类公共服务,为视障群体提供无障碍服务的“城市文化”正在逐渐形成。在北京、成都等地,地铁无障碍接力服务为视障群体出行提供了有效帮助;上海将无障碍电影列入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丰富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广东针对视障群体开展诗歌散文朗诵大赛,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全国多地图书馆打造视障阅览室,让视障读者也能享受阅读之趣……
同时,智能化技术也为视障群体更好地融入生活带来了便利。“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和读屏软件后,很多事情我能通过手机来解决,比如打车、买菜。有了智能手机后,我还通过网络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罗文华笑着说,各群体之间不断增进了解,社会氛围自然变得更加和谐。
在刘京川看来,现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得越来越好,但要让视障群体完全融入社会,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终有一天,通过各方努力,无障碍设施、无障碍服务会遍及每一个角落,人们心与心的交流也会变得‘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