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县农民夜校 开辟理论学习宣传新路径
石文

 

    全国第二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工作启动以来,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紧扣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以农民夜校为载体,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四种课堂形式,实现农民夜校“全覆盖”。石泉县将农民夜校教学活动与农村党员群众现代远程教育、主题党日、道德评议会等活动结合进行,根据群众的生活习俗、文化程度、年龄阶段、居住地点等情况,分别采取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4种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在家群众培训学习全覆盖。

    “1+N”教学内容,明确农民夜校“学什么”。各农民夜校广泛征集群众培训需求信息,每半年制定一次课时计划,设置“1+N”课程体系(1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生态环保、健康卫生、乡村旅游、创业就业等课程),每月组织实施2场教学活动。

    “六个一”教学流程,规范农民夜校“怎么学”。指导全县161个村(社区)成立了农民夜校,按照“六个一”流程规范开展教学活动。精选一个篇目。精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每日金句》等;开展一次讨论。授课教师组织领学后,各学员逐一发言,结合实际情况谈感悟、谈打算,实行交流互动,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组织一场培训。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融入政策、道德、健康、文化艺术、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达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推送一段视频。全程录制夜校学习实况,利用村级QQ群、微信群等平台,向广大群众推送,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行动不便人员学习,达到群众学习全覆盖;进行一次评估。授课结束后,组织参学人员对授课教师进行综合测评,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研究确定下堂课的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完成一次积分。夜校负责人制做学习积分管理册,对群众的参学积分情况进行汇总,汇总结果与“学养做”竞赛、“爱心超市”积分激励制度相挂钩,奖品每季度兑现一次,成绩优秀的年终予以表彰奖励。

    三级师资队伍,确保农民夜校“有人教”。县、镇、村(社区)分级建立师资库,中心办公室根据农民夜校的教学需求,统筹调配师资力量。每所农民夜校固定5—10人的教师队伍,每名夜校教师每年为该村授课2次以上,授课时长计入本人志愿服务时长。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党校牵头,各镇、各部门配合,从党政领导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理论宣讲骨干、技术专家、先进典型等人员中择优聘请了县级教师57名;各镇从党员干部、退休教师、专技人员、致富能手、先进模范中择优聘请了镇级教师近300名;各村(社区)从老党员、老干部、文艺骨干、新乡贤、“田秀才”中择优选聘了村级教师1000余名。

    五大长效机制,保障农民夜校“行得远”。为保障农民夜校教学活动规范运行,县上建立了五大长效机制。一是供需对接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精心策划实施了“理响石泉”、“理论+”志愿服务项目,实行群众“点单”、教师“接单”,讲群众最想听的内容,传群众最想学的技术。二是积分管理机制。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了“学新思想、养新风尚、做新农民”竞赛活动,群众参学情况与积分兑现、评优树模、金融信贷、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相挂钩,吸引群众参与。三是资源整合机制。整合村级文体资源,规范建立农民夜校阵地;整合县、镇、村三级宣讲队伍,加强协调联动,下沉部门宣讲力量到一线。四是组织保障机制。县上出台了《农民夜校管理办法》,保障人、财、物的供应,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农民夜校校长,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委派一名联村领导担任名誉校长,确保夜校活动常态化开展。五是考核奖惩机制。县、镇分别制定农民夜校考核办法,从阵地建设、师资队伍、经费运转、群众参与、成果展示等方面综合制定了激励措施。

    农民夜校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破解了农村理论学习教育活动难组织、质量难提升、目的难实现、效果难持续的问题,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认知水平,培养了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助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当前:B4(2021年04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