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文登区: 文明实践激活社会治理“新细胞”
姜文尧  周真宇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从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高度出发,积极探索“德治”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做到百姓心坎里,将群众诉求、社会参与和创新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了基层治理方式由单向管治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文化铸魂,为社会治理凝聚精神力量。一是加强理论文化宣讲阵地建设,文登区以社会治理为切入点,以文明实践为主要抓手,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广泛成立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真正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建设了7个城市书房、10个城市书吧,建成15个文化馆图书馆镇级分馆、73个文化馆图书馆村级服务点,区博物馆获评全市唯一一座国家二级博物馆。三是丰富文化惠民活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组织区内优秀文艺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接群众需求,进村居开展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

    坚持文明实践,为社会治理提供内生动力。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新文明新风尚传播到群众的心里,以点带面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一是抓队伍建设,在区级层面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各镇村结合实际情况组建分队、小队,围绕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及城市社区、社会组织三大领域,成立了18支志愿者联合会直属志愿队伍。二是抓服务建设,开展“文明实践大讲堂”“理论宣传进基层”“志愿服务周末行”等区级特色品牌活动20余个。组织开展“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光盘行动”等文明实践活动,倡导使用公勺公筷、制止餐饮浪费,引领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推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遍地开花,使文明实践转化为新的治理动力,成为社会治理的精神纽带。三是抓机制建设。出台《文登区志愿者考核和信用管理办法》《文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专家团队专家培训补助管理办法》《文登区志愿者管理办法》等多份文件,规定了志愿者星级认定、评选表彰办法和志愿服务褒奖激励机制,规范志愿服务管理。创新推行“志愿服务+诚信建设”模式,健全完善监督考评机制,加大对各级志愿者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将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文化振兴考核、个人及集体选优评先等,鼓励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

    坚持品牌创建,为社会治理探索创新路径。一是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深度挖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整合升级各类旅游要素。二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在全区筛选出115处影响较大的红色印迹进行保护利用,成立了昆嵛红色基因传承基金会和威高红色胶东文化传承与印迹保护公益基金会,实施了红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工程,修复展陈葛家镇东崔家口村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纪念馆、界石镇阎家泊子村刘福考故居等14处红色印迹。三是打造“树学扬”道德品牌,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挖掘选树表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用群众身边的文明故事和道德榜样作为素材,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持续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扬正气”活动,强化德治教化作用,营造崇德、尚德、尊德的社会氛围,形成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使德治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当前:3版(2021年05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