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教育焦虑,得从容成长
郑建钢

 

    最近,又一部聚焦家庭教育的电视剧火了。辅导班,学区房,奥数竞赛……由于精准地戳中了当下教育领域的痛点、槽点,《小舍得》从开播起便不断打破收视率,热度更是一路飙升,甚至形成现象级热议。(据5月6日《家庭与生活报》)

    《小舍得》刚刚播完。剧中每个孩子都让人心疼,因为家长对他们的评价指标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成绩,引发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共鸣,由来已久的教育焦虑再次引发热议。

    在剧中,不管是智商高达140的米桃,还是上了校外培训机构“金牌班”的颜子悠,以及落选副班长、成绩越来越退步的夏欢欢,他们和他们的家长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累是常态。不累不行,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能进重点初中翰林中学。一旦进不了翰林中学,接下来的中考、高考更难以保证取得理想的成绩,孩子的这辈子似乎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远。

    《小舍得》原著作者鲁引弓说:“我认为的教育本质,就是让我们从容,让我们成长。”然而现实中,“让我们从容,让我们成长”基本难以做到。比如,欢欢的原型是个四年级孩子,在班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为一次考试题目是区里出的,成绩一下子倒退了四十多名,班主任由此看出这个孩子没有在外面上补习班,与绝大多数都在上校外补习班的同学相比,缺乏竞争力,难以进步,由此建议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荒诞,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指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确,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从容,让我们成长。”

    不少学生苦升学、苦择校久矣。他们需要的,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教育环境,和轻松的教育氛围,学校与家长应努力舍弃那些额外强加给孩子们的升学、择校负担,别再让他们为分数与排名而痛苦焦虑,更不要对孩子进行所谓的“全方位”培养,而是要让孩子们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像子悠喜欢踢足球、欢欢热爱唱歌,大人理应接受甚至鼓励,让孩子们在和谐的环境里从容成长。

    有舍才有得。家长不能总拿“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孩子,要多聆听他们的烦恼和诉求,为他们提供情感的宣泄口,给他们更多的阳光和雨露,让他们感受到足够的理解、包容与支持,及时为他们纾解心理问题,使其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并逐步强大自己的内心,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如何破解类似《小舍得》里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倡导扎扎实实的教育风气,教育部门更需要从教育体制上做好顶层设计,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指出的那样,“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需要改变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动辄以“都是为了你好”为名加重孩子的负担,时不时地给孩子念“紧箍咒”,而是要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接受包容他们,并进行科学引导,从而让他们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远离“累”字,回归到生活的五彩斑斓,享受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

 

当前:A4(2021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