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数智”未来

 

    说起大数据,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当下,从“一码游世界”到“政务一网办”、从“一根网线联通城乡医疗”到“一块屏幕跨省同上一课”……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大数据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比喻说:数据是互联网经济的石油。中国大数据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逾30%、产业规模超万亿元、5G终端连接数占全球80%以上……5月26日至28日,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州省贵阳市成功举办,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数据从现场传出。

    如今,人们的生活正发生巨变。大数据犹如水和电一般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变革传统亦带来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时间更短的赋能常态。本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

    大数据

    助力政务服务

    做生意、办执照,面对瞬息万变的商品市场,商贩们可是一点都耽误不起。今年4月,经营建材生意十多年的贵州省贵阳市市民蒋潇贵由于重新换地经营,需要变更营业执照。起初,他对办证部门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的“煎熬”中。

    来到贵阳市人民政府政务大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一网通办”的便捷让他十分感慨。“以前办证,不跑几个部门,没一两个月根本办不下来。”蒋潇贵说,如今办证效率高了,信息化真是很便民。

    除了“一网通办”,很多个体工商户还享受着“足不出户办证照”的便利。在贵阳一建筑公司担任办事员的黄磊说,网上办证更方便,根据提示提交材料、进行电子签章等,20多分钟就能完成很多道程序,等待审核通过后,证件直接邮递到手。

    便捷的政务服务源自强大的数据“聚、通、用”支撑。以贵州为例,不仅在全国率先打通所有政府部门信息系统数据,政务服务网还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目前,“贵州政务服务网”已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共计58.8万个政务服务事项、10.7万名审批人员在“一张网”运行和办理。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2018年至2020年,全国政府网站数量逐年精简,但网站的访问量增长了37%。仅2020年,全国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发布重要政府信息2亿多条,网民咨询留言的平均办理时长由10个工作日变成2个工作日。

    安徽省通过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渠道、强化平台功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覆盖、无差别、高质量服务,打造“皖事通办”推动安徽政务服务再升级。“安徽省个人事项基本实现了全程网办,实现了驾驶证、行驶证等21类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共享互认。”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叶文卿说。

    “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不添堵。”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顾卫东说,山东全面推动电子证照建设应用,打造“无证明城市”。他表示,山东省充分应用大数据,开展“数据赋能”专项行动,打造100多个大数据应用场景,社会效益良好。

    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全球排名从2016年的60多位上升到目前的40多位,各类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持续提升,全国一半以上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超过40%。

    2

    大数据

    助力智慧医疗

    “叮叮,你有一个新订单。”听到提醒,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在电脑上查收到一个静脉采血订单。经过服务评估、订单确认、用物准备等流程后,医护人员将按约定时间准时上门,为患者提供服务。

    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周边人口数量多,到社区医院就诊的居民大部分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去年11月,和平区政府与微医签约建设基层数字健共体,推动“云药房”、居家医疗等便民服务的开展,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在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来就诊的患者完成防疫登记后来到分诊区,刷医保卡就可以了解自身家庭医生的签约情况。工作人员会引导患者按照标识指引进入健康家园,完成健康查体。健康查体数据会自动上传到后台,为全科医生以及患者的家庭医生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执行院长闫晋红介绍,通过搭建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四朵云”服务平台,将数字化应用深度融入标准化全科门诊建设,为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做“加法”,吸引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回流基层就医。

    随着“云服务”平台落地,近年来健康家园还配备了健康管理师,可以结合检查数据、患者病情和医生诊疗意见,用慢病管理系统生成一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并一对一地进行饮食、运动、生活等管理指导。

    “在每一张‘健共体共享处方’背后,都有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用药保障网。”闫晋红说,通过人工智能审方和人工审方的结合,从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禁用慎用药等方面,开展事前提醒、事中预警、事后审核。

    截至目前,天津市有超过1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建设基层数字健共体。而基层数字健共体“云药房”、健康管理等便民服务的落地,也让更多居民在基层就能享受到“未病能防、有病能诊、小病能治、大病能转、慢病能管”的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信息系统也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去年2月下旬,不少人在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提示:可以授权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查询过去15天和30天内途经的省市信息。要证明自己有没有去过疫情严重地区,一条短信就能解决问题。这一服务既可以让用户自证行程,也可以作为社区管理部门、用工单位进行疫情防控管理的参考。

    这只是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得到有效应用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大考中,面对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促进医疗救治、交通管理等不同数据的交叉协同,已经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支撑。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吴士勇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场景不断增加。例如,为了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建立了确诊和疑似病例数据库、密接人员数据库等6大数据库,通过数据对人群画像,区分风险等级。

    3

    大数据

    助力社区治理

    “去年12月那段时间,我在奥维尔小区二三期值守,需要小区房屋、人口、楼栋长、志愿者等信息,但这几张表‘折腾’了好几次才拿到准确数据。这让我在回办公室路上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在云端建一个数据库?需要什么数据,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取,工作效率岂不是大大提高?”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委社治委副主任任磊说。那段时间里,郫都区各个社区纷纷喊“忙、很忙”。根据郫都区委社治委数据显示,去年12月那段时间,全区“社区数据库”已录入135余万居民,完成总进度的90%。“社区数据库”IP属于郫都区委社治委,灵感来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生根平台则是天府市民云社智在线。

    “这个数据库至少应该具备开放性和标准化两个特点”,任磊表示,“数据是动态的,随时要更新。只有‘活’的数据才有生命力。另外,数据量大了以后如何运用,我们还要设置一些共性的标签和模块,方便大家归类识别,作为将来制作各类图标的依据。”

    为了让标签指向更明确,郫都区委社治委相关科室负责人还将与天府市民云公司产品经理、技术团队深入到全区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社区进行蹲点调研,摸清一线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朝着“数据化、智慧化”迈进。

    随着网络技术、数据信息共享技术的不断应用,“让数据多跑路”已是社会共识。

    “现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开放给居民,如何才能提高使用率,做到既饱和又不打挤?这需要让数据来关联;社区填写报表有了数据支撑也能减轻不少工作负担;另外,社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同样需要借助精准的智能化手段。长远地看,我们希望数据库像大脑一样,能进行智能化的分析。”任磊表示。

    而在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中南街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在为基层减负、赋能。手工填写表单、连续复制粘贴,登录不同业务平台反复输入账户名和密码……在城市社区,最耗费精力的是靠着一支笔、一张表单记录群众的海量信息。而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芜湖)联合中南街道共同推进基层治理创新,解决困扰基层多年的数据重复采集、重复填报难题。

    去年6月,中南街道联合技术人员,运用大数据和新型算法,构建出基层人口、法人、部件和事件的数字孪生底座,研发全息画像模型,实现基层底数一手掌握,完整可用。项目还联合一家数据公司共同研发出“数连通数据智能机器人”,通过实时智能校验和AI技术,实现基层社区台账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录入。截至今年1月,机器人已经代替人工完成了街道30项台账数据的重复录入,减少了59%的重复录入工作量。街道52张高频报表,大数据赋能后减少人工采集40%的工作量。


    4

    大数据

    助力防止返贫

    以前村干部入户要带表格、拿本子,现在只需带一部手机。3大数据 助力防止返贫

    7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爱国说:“我们老两口年龄大了,女儿都已外嫁。村干部李肖一个月至少入户两次,定期把我们的各项信息录入手机。前段时间家里房子漏雨,打了个电话,李肖很快就安排人给修好了。”

    李肖不仅是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皖记沟村村委会主任,还是村里的一名“网格员”,王爱国则是李肖负责的30户农户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盐池县建立起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管理机制。依托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立脱贫攻坚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按照农村30户至50户划分基础网格,将全县2009个自然单元划入1011个基础网格。网格员每月入户采集网格内所有农户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等10类27项指标数据。

    预警系统县级管理中心负责人张学娇说,预警系统还与金融、医保等其他大数据平台相对接,将监测发现的问题按照“存在重大风险”“暂时存在问题”“一切正常”分为红、黄、绿三级预警管理。

    “我们村的18名网格员通过手机App一上午就能把所负责农户的信息录完。预警系统不仅操作便捷,还有提示功能。前两天下大雪出行不便,预警系统‘黄灯’提示部分村民还没有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我们主动上门,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人提供代缴服务。”李肖说。

    盐池县是宁夏首个脱贫摘帽贫困县,并于2019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人口“清零”,预警系统在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学娇说,预警系统发出黄色、红色预警后,管理中心会向乡镇、行政村派发任务,并协调相关行业部门精准落实帮扶措施。

    2019年4月,陕西省西安市启用了大数据监测平台,对全市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预警结果,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人。

    据悉,大数据平台经过市县两级医保、教育、住房、公安等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横向研判比对后,锁定重点帮扶对象,监测指标包括新增产业、就业、教育、金融等9大类。扶贫部门每月对重点监测对象实行摸排走访,及时标注帮扶需求;行业部门根据帮扶需求推进帮扶,并在平台中标注落实情况。平台监测功能随时了解帮扶需求落实情况,确保从摸清需求到解决需求的全过程监测。

    在大数据平台的帮助下,2020年西安市无返贫和新致贫情况发生,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返贫致贫风险也基本消除。

    (本版编辑综合)

当前:A4(2021年06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