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麦收
李东花(河南)

 

    日子跌进6月,布谷鸟的叫声,缀满故乡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一声声地催促着农人的脚步:“布谷,布谷,割麦种谷。”

    父亲取下挂在屋角的镰刀,拿出磨刀石,撩起盆里的水,“嚯嚯”地磨了起来。父亲磨一会儿,便拿起镰刀凑近眼前看看,用拇指在刀刃上刮刮,直到能把拇指肚刮出“沙沙”的细微响声。镰刀磨得锃亮,映着父亲汗涔涔的笑脸。

    40多年前,也是这个时节,瓜果飘香,榴花照眼,父亲师范毕业了!他背着行李,沿着弯弯的小路,回到了故乡。在村头的三间土坯房里,开心地当起了“孩子王”。

    父亲对麦收的期待,是从秋天播下麦种那天开始的。雪花纷飞的日子,父亲悄悄出门了,一个人走在田间小路。到了自家麦田,父亲蹲下来,点一支烟,慢慢抽着。他知道,那些他播下的麦种,蛰伏在厚厚的雪被下面,悄然蓄积力量,生根发芽。

    时光回转,彼时,年轻的父亲在低矮土坯房前用锤子使劲敲着铁钟——铛,铛,铛……,惊得树上的鸟儿扑楞楞飞远了。“上课了,上课了!”,那群撒欢儿的孩子,你拥我挤地奔向教室。父亲高声喊道:“同学们,快坐好了!打开书,我们继续学习汉语拼音……”

    麦子青青,像个半大的孩子,抽条疯长着。晨曦里,父亲吱哇一声推开屋门,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在微光初现的田野。该灌浆了,父亲握着铁锹,赶着沟里调皮的溪水,流进一垄垄的麦田。阳光下,高声唱着歌儿,欢快的音符伴着溪水潺潺流淌。

    那些年,简陋的讲台上,粉笔在父亲的手里,吱吱嘎嘎响个不停,台下的孩子们书声琅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父亲说,书本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热辣辣的南风吹过,麦田泛起金色的波浪。放眼田野,除了村头大柳树擎着的绿荫,满目都是金灿灿的黄。麦子熟了,父亲脸上满是喜悦和温情。镰刀在他手里像被施了魔法,只见他飞快地把镰刀伸出去,再用力往回一搂,银镰划过麦子,发出轻快的沙沙声,一片麦子应声倒下,汗水顺着父亲的额头,一滴滴滑落。收获的季节饱含着辛苦和喜悦,趁着晴好的天气,早出晚归抢收麦子。

    父亲的孩子们也像麦子一样茁壮成长着,高考季到了,他总要给学生打电话嘱咐:“好好考,老师在家等着你的好消息!”父亲的抽屉里,珍藏着厚厚的一叠信笺,都是他的学生寄的,每当他们取得成绩时,遇到困惑时,总是不忘找他们的启蒙老师唠唠。

    父亲退休后,从讲台走向家乡的田野。播种、耕耘、收获依然是他不变的功课。家里日历上的每一个节气,都被父亲用笔做了标记。“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芒种最忙,抢收麦子,赶种玉米。”父亲割麦累了,抬起头来,擦把汗,捶捶腰,端详着他的蔬菜庄稼——南园的茄子挂果了,南瓜开花了,身边的麦子穗粒粒饱满,父亲满眼都是欢喜。

    他的学生微信群里,热闹非凡:小明在一家地产公司就职,升为区域总经理了;冬子在省城的重点高中任教,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他们相约回来,要看看他们头发斑白的老师,看看他们曾经的教室,那个让梦想起飞的地方。

    父亲的目光,随着金黄的麦田伸向远方,喃喃自语道:“今年又是好收成!”

当前:B3(2021年06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