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梦想 扬帆远航
——青海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赵青  实习记者 王露

 

    用纽扣作画,拼贴出鲜艳的五星红旗;借笔墨为媒,抒发对党和祖国的敬爱之情;以声音为介,唱支红歌给党听……连日来,青海省各个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孩子们纷纷用他们学到的本领,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精心策划、创意十足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孩子们良好的精神面貌,承载着孩子们五彩斑斓的梦想。

    自2011年中央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以来,青海省紧紧围绕推进农牧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拓宽农牧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阵地,丰富农牧区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牧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21亿元,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380所,项目学校覆盖全省8个市州43个县区,受益中小学生达45万余人,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高尚道德品质

    “这颗红心代表着我们的心。这个小男孩面对党旗高捧红心,就是想表达我们少先队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真心。”近日,在西宁市甘河滩镇班沙尔学校农民画社团,初一年级的侯海燕认真地阐述着她的构思。

    近两个月,班沙尔学校农民画社团的孩子们以“童心向党”为创作主题,用精心构思的画作表达着自己对党的祝福。遨游太空的卫星火箭、雄伟壮观的长城一角、象征喜庆的舞狮……笔触间细述百年辉煌。

    “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青海省各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广泛开展“我向党旗敬个礼”“唱支红歌给党听”“党的光辉照我心”“党的故事我来讲”等系列活动,在未成年人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

    各项目学校还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倡导文明风尚”等主题,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海南州共和县第一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五小”道德建设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乡村学校少年宫已经在全省基层发挥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作用。”青海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河生花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将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积极承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辅导员、学生到乡村、社区开展理论宣讲、科学普及、才艺展示、文艺汇演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时代新风,在文明实践中塑造良好品格。”

    以乐促智以技促能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我是三年级二班的刘雨芮,在游园活动中,我总共去过了40个社团,这里面我最喜欢的3个社团是中国传统节日社团、中国建设社团、纸鸢社团。”今年6月初,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小学举办了“童心向党颂党恩 赓续血脉育新人”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展示活动。44个社团纷纷亮出“看家本领”,一展风采。一时间,整个学校变成了大型游园会,孩子们拿着游园卡到不同社团参观体验打卡,尽享快乐时光。

    备受孩子们喜爱的中国传统节日社团、中国茶道社团、青衣霓裳社团、羽扇纶巾社团、皮影戏社团等,都是兴海路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开设的。孩子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记忆。

    近年来,青海省各项目学校按照“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建设目标,因地制宜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少年宫特色品牌。

    各少年宫项目学校科学设置活动项目,平均每所学校开设社团20个左右。歌咏、乐器、舞蹈、绘画、书法、武术、棋艺等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科技、手工、陶艺、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让孩子们在科技制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本领、学习知识、热爱劳动。

    同时,各项目学校还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将本土文化、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地方戏剧、民间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转化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课堂教学资源,不但丰富了少年宫的活动内容,促进了未成年人全面发展,还推动了当地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从“多”到“活”、从“有”到“优”的务实之举和创新实践,真正让农牧区未成年人玩有去处、学有所获,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兴趣特长,享受充实快乐的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走出去引进来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依照设计好的图样,在白纸上剪出对应图案,选择各色真丝绸缎完成色彩搭配,熨烫粘贴,再根据设计需求逐一堆贴在大幅布幔上。6月11日,在班沙尔学校堆绣社团里,马占玥和同学们正在老师乔应菊的带领下完成着湟中堆绣巨幅画作。马占玥开心地说:“我很喜欢堆绣,感觉都学不够。”

    2017年9月,班沙尔学校在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资助下建立了“班沙尔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借助本校和湟中区文化馆的资源,设立了兴趣社团和非遗社团,其中非遗社团包含了湟中堆绣、湟中农民画、湟中面塑、锅庄舞、武术、戏曲等。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并传承非遗,班沙尔学校特邀请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湟中堆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乔应菊、青海省省级非遗项目湟中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党明汉等9位校外非遗传承老师进校授课,并在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建成了农民画、堆绣、面塑、戏曲4个工作坊。

    辅导员队伍是乡村学校少年宫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础。近年来,青海省各地通过招募聘请有一技之长的退休教师、文体骨干、民间艺人、学生家长以及“五老人员”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努力充实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各地区和各项目学校结合实际,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培训活动574场次,参训人员达10430人次。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文明办共投入文化事业建设费26.92万元,举办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现场观摩暨新建项目学校校长培训会4场次。全省189所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学校校长、部分已建成且运行良好的项目学校负责人及项目所在市州、县区文明办负责同志750余人次参训。

当前:1版(2021年06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