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焙鱼
魏亮

 

    路过小街时,听到街边“卖火焙鱼了,正宗的火焙鱼啰……”的叫卖声,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的童年是与奶奶一起在乡下度过的。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大多数时候就是与柴米油盐打交道,为了照顾好我的日常生活,奶奶总是很尽心尽责。

    每年冬季队上鱼塘干塘时,承包鱼塘的户主就会把所属塘内的鱼捞上来,但基本是大鱼。等干塘之后,奶奶就会带着桶子和小网子,去塘内寻找小鱼。只需要一个上午的时间,奶奶就能收获上大半桶小鱼。

    带着劳动成果回家后,奶奶便将家里的木盆搬出来,打一桶井水倒入木盆内,再将小鱼也倒入木盆内。奶奶坐在小木凳上,抓一条小鱼在手上,用刀将小鱼肚上划一口子,将鱼肚内的杂物挤出来。因为鱼小,数量多。这道工序常常得费不少时间。完成这道工序后,奶奶便将鱼洗干净,放在竹筲箕内,沥干水。等水沥干后,再将盐均匀地撒在鱼身上。那时,我特别好奇,问奶奶:“为什么要在鱼身上撒盐呢?”奶奶回答道:“只有用盐腌过的鱼,鱼的肉才会紧,煎起来才不会成粉末状,而且易保存。”

    剖好的鱼上了盐后,奶奶就来到灶台边,将灶上的大铁锅洗干净,然后开始向灶台放柴生火。等到锅壁上的水分烘干,就沿着锅壁淋上一层茶油,再将剖好上了盐的鱼一条一条铺摊在锅壁上。为了不让锅底的鱼烧黑,奶奶生火很有技巧,放的柴不多,生的火也不大。

    焙至半干的鱼起锅冷却十五分钟左右后,奶奶将适量的细糠和碎米倒入铁锅中,放上长短适合的几根小铁杆,再将冷却后的鱼放在铁筛上,将鱼和铁筛同步置于小铁杆上。待火烧旺将锅中的细糠和碎米燃起烟后,再盖上锅盖。锅盖周边用旧麻袋或旧棉袄等紧紧捂严实,防止烟雾钻出。奶奶怕把鱼烧焦,得一直留在灶边,掌握着灶内的火候。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的样子,香喷喷、金黄色的火焙鱼出锅了,再冷却十分钟左右,就做好了。

    炎热的夏天到了,我的饭量也变小了。为了增进我的食欲,奶奶总会拿出她的绝活——辣椒炒火焙鱼。先将油倒入锅中,等油升温后,再将火焙鱼倒入油中炸好盛出。随后将准备好的辣椒、姜丝倒入锅中,之后加上盐、酱油、葱、大料等作料,最后再将炸好的火焙鱼倒入锅中翻炒。辣椒炒火焙鱼闻起来很香,吃起来下饭,顿时激起了我的食欲。每当看到我连吃几碗饭,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总是绽开了花。

    到了上学的年纪,父亲将我接到城里读书。如今,二三十年过去,奶奶也早已离开了我们,去了另一个世界。每当看到火焙鱼,我就会想起奶奶在灶台边的情景,那灶膛的火苗绽放着故乡的光芒,袅袅的炊烟就是故乡最活色生香的场景。火焙鱼的味道不仅承载了我的童年记忆,更饱含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味道。

当前:A4(2021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