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明创建 助推行业发展
——四川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九五”-“十一五”)回顾
李庆筠

 

    作者系原四川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厅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厅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于2011年退休。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心潮澎湃,回顾自己参与四川省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经历,欣然提笔,作成此文。

    “九五”至“十一五”时期,四川省水利厅认真贯彻省委和水利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坚持以精神文明创建为龙头引领,把创建工作做深、做实,做到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使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2001年,四川省水利厅直属机关党委被中共中央、中共四川省委分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持久,职工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四川省水利厅把文明单位创建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落实落地的抓手,有效带动和示范引领了全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创建向纵深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政治引领,文明单位创建成果丰硕。坚持把创建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基层党建工作融合开展;坚持把创建目标纳入单位发展规划融合发展;坚持强化职工精神层面和业务素质建设;坚持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并有效落实,让干部职工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到2010年底,全省水利系统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3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7个,全国水利文明单位7个,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21个,四川省文明单位61个,数量居全国水利系统和四川省直机关前列。与此同时,各类彰显行业特色的“文明灌区、文明工地、文明水文站、地电文明服务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等多种形式载体的创建工作在系统内蓬勃开展,有效地扩大了文明单位创建的覆盖面,增强了文明单位创建的内生动力。

    传承弘扬水利文化,培养积极向上的单位文化。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水利人认真挖掘都江堰历史文化内涵,从传统水文化中吸取精华,以和谐水文化凝聚人心,使都江堰水利文化得到充分涵养,彰显蜀水文化深远的影响力和巨大魅力。都江堰管理局大力推行职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单位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积极向上的单位文化建设,形成“传承古堰文明引领现代水利”的共同愿景,有效增强了单位凝聚力向心力。

    服务优质高效,助力脱贫攻坚,彰显社会责任。2007年,省水利厅积极参与“川藏线千里文明走廊”创建等帮扶共建活动,为加快推进牧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解决民族地区农网改造及边远山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明灌区创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

    2003年,按照水利部的部署,省水利厅启动了彰显行业特色的文明灌区创建工作,赢得灌区群众良好口碑,成为惠及群众的民心工程。

    加强供水管理,为灌区提供优质文明服务,确保灌区群众受益。都江堰灌区把优质文明服务化为具体行动。向灌区人民作出了文明服务“七项承诺”,严格内部管理,做到“五必须、五不准”;供水关键时节深入灌区一线跟踪服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服务到基层,送水到田间;精心调度,科学配水,加大“数字都江堰”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对灌区水量水质自动化管理水平;推行节水措施,合同供水、计量供水,向节水型灌区迈进。文明服务优质高效,确保了灌区人民受益、满意。绵阳武引灌区开展“三优一满意”创建活动,并制定了“七项考核项目”确保活动落实到位;发布管理人员“十不准”行为准则,做到“六个坚持”来提高服务质量;灌区内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相关优质服务标准;绵阳游仙区推行供水110,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困必解;做到灌区群众的电话就是信号,呼声就是命令。三台县设立党员示范岗,推行首问责任制。灌区内各单位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分工协作制和联系群众等制度,大大增强了水管单位为灌区群众服务的意识。

    加强灌区内的文明“细胞”站点建设,确保上下游均衡受益,群众满意。2003年,武引灌区从实际出发,对灌区内109个站点分别作出详规,制定考评、复查制度,并严格把关执行;坚持“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总结创新,有效地推动了灌区内文明“细胞”站点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到2006年,全灌区内文明“细胞”站点已达67%。促进了武引灌区管理水平跃上了新台阶,走在全国大型灌区管理前列。

    推进用水户参与灌区管理民主化进程。都江堰灌区成立了基层用水管理组织60多个,增强了用水户管水用水的民主参与意识,使优质服务有了科学的体制机制保障;绵阳武引灌区采用“三定”原则,全面推行水务公开,让灌区群众用放心水、交明白钱,灌区群众十分满意。

    创建地电行业文明服务示范窗口,贴心服务“三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九五”至“十一五”期间,省水利厅地方电力行业掀起了争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的热潮,职工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企业整体形象大大提升。促进了全省地电行业又快又好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强化保障措施,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落地见效。省水利厅地方电力局把创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企业精神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细化工作措施。运用多种形式向市、州、县主管部门领导和地电企业宣传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先进典型的有效做法。下基层反复宣传帮助企业分析生存危机、面临风险,寻求应对措施等,较好地提高了精神文明创建的知晓率、影响力、支持度。2006年,72个地电企业荣获“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251个供电所荣获“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占全行业创建单位和窗口数的70%以上。

    创新方法,丰富创建内容,把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创建做实,做到职工和人民群众中。省水利厅地方电力局在创建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丰富创建内容,使企业诚信经营、科学管理深受职工和广大群众支持和好评。一是针对企业班子建设、职工理想信念教育,制定了不同的文件,使职工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强化为“三农”服务宗旨,便利了用户,提升了供电质量、供电安全。给用户提供高效、优质、满意的服务;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对发、供、配设备的管理,每年减少企业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三是电费抄、检、收实行“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做到及时、准确、公平、公开、公正、不乱收费,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用户主动交电费,电费回收率大幅度上升。1998年至2005年,8年创建中,企业回收老电费2亿多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保持了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

    文明窗口建设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业务工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省水利厅地方电力行业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建设以抓优质服务为契机,围绕农网、域网改造、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中心工作,推动了业务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到2006年,全省地方电力装机破600万千瓦,年发电量258亿千瓦时,实现税利13亿元。全省110个县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完成投资84.28亿元,争取西部农网扫尾资金5亿元。完成农村电气化验收县64个,新增代燃料居民214万户。建成水电农村电气化县65个,7个县启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产权改革稳步推进。地电投产装机、发电总量、销售收入、实现税利、助农增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每年直接减少农民电费开支约13.8亿元,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望四川水利精神文明建设这十多年的工作历程,省水利厅紧紧围绕厅党组中心工作,着力服务水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为民利民,守正创新;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为“治水兴蜀”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

当前:B2(2021年08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