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服务领域仍需校外教培机构发挥作用
赵琬微

 

    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双减”政策正式出台让人们意识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绑架”校内教学进度,为家长制造焦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么,脱缰野马一般的校外教培机构能否回归教育正轨?

    让校外教培机构回归育人正常轨道,关键在于改变其逐利的属性。“双减”《意见》提出“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等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让校外教培机构回归育人正常轨道,要正视城乡、区域、校际教育之间存在的差距,引导其助力教育公平。如在课后延时服务等环节中我们看到,不同学校能提供的艺术、科技的教育供给差异很大。“双减”《意见》提出,要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等。

    在规范培训服务行为的同时,要引导优质的校外培训机构进入校内课后服务、社区家庭教育等领域,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让其活力在资源相对稀薄、观念相对落后的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让校外教培机构回归育人正常轨道,要在教育公共服务中给其提供广阔平台。实际上,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活力不足,一些少年宫只对少数报名 学员开放,名额有限造成供给不足;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场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无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课外服务。

    积极引导校外教培机构参与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不仅是行业发展所需,更是民生所盼。将去“逐利化”的校外教培机构引入公共教育体系,才能发挥其育人的真正价值,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培养与挖掘,家长们才能各美其美,真正消除内心的焦虑。

 

当前:1版(2021年08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