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化”  提高“三率”
让群众享有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谢钦文

 

    自2017年4月我市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来,市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以完成创建任务指标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补短板强弱项,落实惠民举措,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梅州特色”“梅州亮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并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水平较低,社会化程度不高,服务效能有待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文化资源共享存在壁垒,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此,“十四五”时期,特别是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我们必须立足“三化”,提高“三率”,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群众享有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立足建设“标准化”,提高设施覆盖率。我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国有博物馆15个,基层文化站112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28个、农村文化俱乐部394个,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不过,部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达标,设施整体覆盖率不够广。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文化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逐步达到或超过国家、省级建设标准。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全覆盖建设,促进县域文化资源向镇、村延伸,推进“粤书吧”新型阅读空间试点建设,促进文旅融合。新建公共文化场馆,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室内面积,提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统筹规划,均衡配置,提高设施使用率和便利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内容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立足运营“规范化”,提高服务满意率。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不断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以规范化促进均等化,填平补齐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不断健全服务项目清单,实施错时开放,保证开放时间,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搭建内容丰富多彩、便捷顺畅的数字文化云,让群众能够利用计算机终端和手机移动终端便捷地阅读和体验。

    立足活动“特色化”,提高群众参与率。继续坚持创演并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根植于群众土壤进行文艺创作,推出一批如《等郎妹》《白鹭村》《春闹》《王昭君》《血色三河》一样“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的艺术盛宴。深入打造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客都艺韵之“周五有戏、周六有歌”、群星舞台大家乐、非遗进万家等特色文化惠民金字招牌,提升活动观赏性和吸引力,确保每年开展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百场以上,受众超10万人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新项目,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做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群众公共文化参与度。组织文化文艺服务志愿者深入社区(村)、街道、乡镇、敬老院、部队和企业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活动,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作者为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当前:4版(2021年08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