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敲响法槌  社区做志愿者
封控区里的女法官
本报记者  罗园

 

    “解封了!”8月11日下午,经过14天的封控、封闭,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石羊街道都城雅颂居小区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与其相关的封闭区、封控区全部解除管控。下午3点多,刚在家中结束线上庭审的陶丽梅,拎着一摞工作材料,匆匆穿过人群,赶回单位上班。

    陶丽梅是成都市高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的一名法官。身处封控区的14天,她有三重身份:几乎每天,陶丽梅都会穿上法袍,在家参与线上庭审;下午换上防护服或志愿者马甲,变身社区志愿者;晚上回到家,她又回归一个母亲的角色,陪伴孩子读绘本。

    开在家中的“线上庭审”

    “现在开庭!”7月29日早上9点30分,陶丽梅身着一袭黑色法袍,坐在家中卧室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前,她右手握住法槌,敲响了隔离期的第一槌。

    7月28日一早,陶丽梅走出家门时,惊讶地发现从小区到单位的必经之路都拉上了警戒线,民警告诉她,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封控区只能进不能出,具体封控时间尚不能确定。

    想到手上待审的案子片刻拖延不得,陶丽梅立即将情况汇报给单位。根据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报经院长同意,只要当事人愿意,就能通过“网上办案”。为了居家隔离期间案件庭审工作的正常推进,陶丽梅随即联系法官助理复印相关材料,之后,案件材料与法袍、法槌被送到了陶丽梅的手中。

    7月29日早上,陶丽梅在家中准时审理了封控期间的第一桩案件。3个半小时的特殊庭审结束后,当事人格外感动,对陶丽梅法官封控期间不中断庭审、为民办实事的做法称赞不已。

    此后,第二件、第三件……除了当事人明确提出需要现场开庭改期的案件,14天里,陶丽梅线上开庭10件,处理案件20件。

    封闭区里的“逆行者”

    突发的疫情恰逢成都持续高温天气。有好几次,陶丽梅站在窗边观察外面的情况时,看到志愿者在烈日下仍坚持服务,作为党员的她,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随后,通过联系社区,陶丽梅如愿成为高新区疫情防控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员。

    7月31日起,陶丽梅每天参与封闭小区内的物资调配工作,包括大量快递、外卖的转运,以及生活物资的配送到户。她和志愿者们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将物资按照楼栋进行分拣,然后把自己负责楼栋的物资装上推车,一趟趟运送到楼栋大厅,再按照标明的房号,挨家挨户地通知业主前来领取,直到所有物资配送完毕。

    在隔离期内,陶丽梅平均每日参与志愿服务5至6小时,汗水打湿了衣衫,也模糊了双眼……有时候她刚完成任务回到家中,一看到志愿者群里有人员不足的消息,便马上穿好防护服又出门了。“虽然很辛苦,但那么多物资需要人搬,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陶丽梅说。

    在服务他人的同时,陶丽梅也常被感动着。“有的志愿者嗓子哑了,有的基层干部脚上打着石膏,还有的志愿者中暑差点晕倒,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大家互相打气、互相扶持,一直坚守在封闭区、封控区服务居民。”陶丽梅说,附近还有些商家,在酷暑下为志愿者免费送消暑物品,这是一种爱的传递,也是她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为民办实事的党员法官

    在高新区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5年多来,陶丽梅共审结案件2000余件,平均每天审理案件3件。她深知案件审理工作关系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她始终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尽己所能审理好每一起案件。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她注重对案件事实、证据的审查、认定,遵守庭审程序和规范,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把公正司法的宗旨落实到点滴的工作中来。她耐心地做好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和法律释明工作,争取妥当地化解纠纷,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陶丽梅已有10年党龄,在她的同事区慧祯的眼中,陶丽梅不仅是一位好党员,也是一位好老师。她乐于分享多年的审判经验,帮助团队的年轻人快速成长。“陶法官还是一位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接地气的好法官。”在采访时,区慧祯补充道,陶丽梅经常叮嘱团队里的年轻人“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想问题”,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陶丽梅办公室里的一面面锦旗和一封封感谢信,正是她为民办实事、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好诠释。

 

当前:B1(2021年08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