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一体 山“呼”海有“应”
——浙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观察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开展山海协作工程,持续推进区域、城乡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首次降至“2”以内,在发展均衡协调性等方面成为领跑省份之一。

    “山”“海”互利,填补区域发展“一道沟”

    这些年,山里的衢州市龙游县,和近海的杭州市萧山区结成了“亲戚”。

    曾经的“山”和“海”之间,横亘着一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沟壑。2002年起,浙江开始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开启山“呼”海有“应”、携手共赢的全新探索。

    借助山海协作的东风,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围绕公共设施和产业发展,萧山陆续帮扶了450万余元。”浦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伟民说,村里杆线落地、外立面改造、道路拓宽,以及配套公厕等工程,都得益于此。

    一个环抱浙江“大水缸”千岛湖,一个坐拥千年锦绣的西湖,杭州淳安县与西湖区借山海协作牵手多年。淳安在西湖区建成西斗门“科创飞地”、双浦“消薄(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飞地”等,发展起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业态,实现了异地发展、本域保护。

    2020年,浙江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步伐加快,山区26个县中有18个县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不过,浙江仍有文成、磐安、庆元等9个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孟刚说,山区26县既是亟待补强之处,更是巨大潜力所在。

    浙江组建了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创新编制“一县一策”发展举措,通过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统筹资源加大“输血”力度,推动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提升内生动力。

    城乡一体,端平公共服务“一碗水”

    化妆品检测中心、美妆科创中心、科技孵化园……在太湖之滨的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一座颇具“国际范儿”的“中国美妆小镇”历经多次迭代升级,带动当地从偏远山区镇向工业强镇、生态新城嬗变。

    “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2003年起,浙江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浙江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实现等级公路、客运班车、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

    10万名梅农、10亿元鲜果产值……酸酸甜甜的杨梅,成为台州仙居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果”。仙居县科协主席张晔说,他们在当地“亲农在线”的基础上,为梅农等群体开发了“一键懂科普”平台,建立专业科普咨询通道,提供政务服务和产业配套。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积极引导涉农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加工园区在县域以下布局,把更多农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村、留给农民。

    共建共享,算好收入分配“一本账”

    方林二手车市场、方林汽车城、F7汽车广场……在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各种款式的汽车令人目不暇接。去年方林村实现市场交易额208亿元,村民每股分红4.9万元。

    “市场兴村、勤劳致富。”路南街道办事处主任叶敏说,方林村原是有名的穷村,抓住改革机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带动周边村庄走出一条共同富裕之路。

    强一个龙头、连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带一片区域,成为浙江开启共同富裕之路的“金钥匙”。

    在台州,农民持股计划、低收入农户增收“新九条”、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在浙江,共同富裕重大改革特别是“扩中”“提低”改革被提上日程,正加快形成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成果。

    去年,浙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三个清零”。

    (新华社 王俊禄 许舜达 黄筱)

 

当前:2版(2021年09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