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家长,我就是新生。”近日,一段多名中年人出现在山东一所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现场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相关人员透露,这些“新生”都已经有40多岁了。这所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证实,近两年确有不少“大龄学生”来该校“回炉”读书。(据9月6日《北京青年报》)
“大龄新生”到高校报道,之所以引发围观和热议,除了年龄比较大,还在于他们“回炉”进行知识更新符合现实潮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回炉再造”,表明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要求在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在增强。这种新现象,对那些对职业教育依然带有偏见甚至歧视的人来说,具有难得的启发意义。
长期以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往往被视为“他人的教育”,只有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好大学,才会接受职业教育。正是如此,才造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与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结构失衡,一方面,普通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状况,一些人从毕业开始就面临着失业风险,有的人甚至选择“啃老”;另一方面,则是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人才短缺,“物以稀为贵”的效应明显。
不难发现,职业教育走到今天已陷入一个循环:由于生源质量整体偏低造成职业教育总体质量差强人意,而这一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与认同。
职业教育要受到社会欢迎,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反馈、呼应和支持。简单来说,就是要培养更多受市场欢迎并具有较高回报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要脱颖而出,技术人才首先要有尊严和地位,其个人价值要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比如高薪酬回报;同时其教育质量和水平也要获得包括在职人员的充分认同,使其不仅能够成为众多中高考毕业生的同等选项之一,还能成为高龄职工的“回炉”之所,在新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扮演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此,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的状况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当下,职业教育频迎政策春风,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不过,“工匠之路”漫漫兮,营造全民认同职业教育的环境,离不开更多力量的参与和付出,也离不开“大龄新生”“回炉”所发挥的风向标作用。而职业院校也只有与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和个人愿望进行全面结合,才能不断优化和调整教育教学模式,真正培养一批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