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诺,就是一辈子”
——记中国好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陈宗新
本报记者 李林晅

 

陈宗新清扫陵园

    84年前,爷爷陈德宝开始了对红西路军龙渠烈士公墓的守护;70年前,父亲陈榆林接过守墓“接力棒”;31年前,子承父业,陈宗新开始新的坚守。

    陈宗新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的一位普通村民,现年58岁。31年前,陈宗新的父亲陈榆林由于身体原因,便将守护烈士公墓的“接力棒”交到了陈宗新手上。

    清除杂草、打扫落叶、擦拭墓碑……31年的时光,让陈宗新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头发花白的中年人,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守护烈士公墓的毅力和恒心。

    缘起 兑现承诺当好“守墓人”

    1937年1月的一天,300余名红西路军战士取得西洞堡大捷,返回时在甘州区龙渠乡白城村休息。红西路军到达白城村后,给村里人分粮食、送棉絮,还给老人治病。那时,陈宗新的爷爷是个教书先生,因为感恩,他主动腾出房屋给红西路军战士休息。到了傍晚时分,马匪军突然将白城村包围,为保护村民,红西路军与马匪军激烈交战,但由于缺乏弹药,300余名红西路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第二天,陈德宝出门看到战后的惨景,便发动村民收殓红军遗体。村民们怕马匪军报复纷纷拒绝陈德宝的请求。无奈之下,陈德宝只好靠一己之力,在自己的房屋旁边挖了一个大墓穴,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在那里。

    “自那以后,爷爷就当起了墓地的‘守墓人’,年年岁岁守护着这座无名烈士墓,直到1951年去世。”陈宗新告诉记者,爷爷去世后,父亲陈榆林将自己的家搬到了墓地旁,代替爷爷扫墓地、除杂草。

    陈宗新五六岁时,每年春节、清明节都会随同父亲陈榆林一起到墓地清扫枯叶杂物,听父亲讲述红军故事。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陈宗新对红西路军充满了崇敬之情。1990年,陈榆林年事已高,陈宗新正式从父亲那里接过守墓“接力棒”,开始兑现自己“好好守护烈士公墓”的承诺。

    坚守 用心用情守护烈士陵园

    2005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龙渠乡政府决定修缮扩大红西路军龙渠烈士公墓。为了方便守墓,陈宗新一家一直居住在距公墓120米的农家小屋里,公墓周边还有不少陈宗新家的农田,扩大墓地意味着陈宗新家的农田要被征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找到陈宗新,带着试探性的语气问道:“陈大哥,我们决定维修一下公墓,但是您家的地要被占用……”“我知道,只要能把公墓修好,让我干什么都愿意!”还未等人把话说完,陈宗新便坚定地表示,愿意将家门口的一亩田地交给政府扩建公墓。等到工程队扩建公墓时,除了干农活和扫墓地的其余时间,陈宗新就守在公墓旁边,看着工人施工,提醒工人小心,不要破坏公墓。而后的十几年里,陈宗新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先后让出家中的11亩农田给政府部门扩建烈士公墓。

    2012年,红西路军龙渠烈士公墓再次修缮扩建,还增设了烈士纪念碑等设施,并改名为红西路军龙渠烈士陵园。

    这些年来,两个女儿为了让父母住得舒适一些,多次建议修葺房屋,但陈宗新都不愿意,担心会影响到烈士公墓。两个女儿只好请懂装修的亲朋好友劝说陈宗新,在确认不会影响到公墓以后,陈宗新才勉强答应。

    心愿 守墓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陈宗新每天至少要去一次烈士陵园,每次待1个多小时。多年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无法阻止陈宗新坚守烈士陵园,他告诉记者:“一句承诺,就是一辈子。”

    除了日复一日地给陵园除草、擦灰尘、填土,陈宗新还当起了陵园的义务讲解员。今年6月的一天,来自兰州的一批客人来陵园参观,陈宗新是他们的讲解员。他用质朴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感动了旅行团的客人,此后的一周,他们又来了两次,都点名让陈宗新当讲解员。

    陈宗新多年坚守陵园的举动,让有些村民不理解,好在妻子和女儿很理解他,她们常陪伴着陈宗新去扫墓。“小时候,每逢清明节、中元节,爷爷都会带我们去公墓祭奠,还告诉我们地下埋的是红西路军,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付出了生命,我们要感恩。后来爷爷去世了,换成父亲带着我们去公墓。不管刮风下雨,父亲每天都坚持去。”陈宗新的小女儿陈梦雪回忆道,尤其是农忙时节,父亲要公墓农田两头跑,虽然累但是他很开心。“慢慢地,我理解了爷爷和父亲,他们守护着的不仅是红西路军烈士,更守护着红军烈士们坚定的理想信念。”

    2019年,已在外地有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工作的陈梦雪,在父亲的号召下,回到了龙渠乡,成为龙渠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与父亲共同守护烈士陵园,讲述革命故事,弘扬红色精神。陈梦雪告诉记者,哪天父亲走不动了,她将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从爷爷陈德宝、父亲陈榆林,到陈宗新和女儿陈梦雪,84年来,陈家四代人无怨无悔地守护着烈士陵园。如今,陈宗新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守墓的传统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当前:A1(2021年09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