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一碗烫豆粑,神仙找我也不换。”这话说的便是我的家乡湖北黄梅的一种传统美食——烫豆粑。烫豆粑色泽微黄,味道鲜美,口感柔嫩,营养丰富,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烫豆粑最早出现在湖北黄梅,渐而传至周边的江西、安徽等地。制作烫豆粑的原材料是大米和豆类。加入的豆类通常是绿豆、红豆、豌豆、黄豆、蚕豆等食用豆中的一种或几种。由于原材料中豆类较多,而且烫成了圆饼(湖北黄梅方言中叫粑),豆粑之名由此而来。大米的选择也很有讲究,要选用出自湖田、质量上乘的籼米,这样制作出来的豆粑才有韧性和嚼劲。
小时候,制作烫豆粑是农村的一件大事。父亲总会提前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的繁星算出烫豆粑最佳的日子,母亲则负责准备材料。等到烫豆粑时,父母还要提前通知左邻右舍过来帮忙。一家烫豆粑,一村的人都知道,大家都过来帮忙打下手,小小的屋子里充满了热闹和欢乐。
烫豆粑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包含浸泡、磨浆、烫饼、冷却、切丝、晒干六道工序。其中,浸泡、磨浆等体力活,一般都是由男人们主打,而烫饼、冷却、切丝、晒干等工序是女人们的任务。
烫豆粑最具技术含量的一环就是烫饼,这一环节决定了烫豆粑制作的成败。母亲还年幼时,外婆就教会了母亲这门手艺。烫饼时,除了烧火、递浆、传饼等步骤需要别人配合,最关键的步骤自然由母亲操刀。只见母亲站在锅边,等锅烧红后用丝瓜瓤蘸上油在锅里擦擦,然后用瓢舀半瓢豆粑浆,沿锅边均匀地倒上薄薄一层。锅里有空缺的地方,用刷子迅速刷匀,使薄饼完整且厚度一致。大约五分钟,一张豆粑饼就烫好了。那时,我们小孩子站在一旁,看着母亲一顿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对母亲佩服得五体投地。
刚起锅的豆粑摊在预先放好的簸箕里,搁一会儿就不热了,然后我们一众小孩子要做的就是帮忙把豆粑卷成卷。刀工好的婶婶、嫂子们则坐在条凳上,熟练地滚动豆粑切成丝状。条凳不宽也不窄,刚好可以放一个砧板。刀起粑落,不一会儿,箩筐里就盛满了切好的豆粑丝。随后再把豆粑丝晾晒干,以便于储存。
豆粑食用方便,吃法多样,有炒、蒸、焖、煮等做法。刚出锅的新鲜豆粑,加些大蒜苗、咸菜炒着吃,清香四溢,味道鲜极了。还可以煮豆粑,放些青菜、鸡蛋等,做出来的水煮豆粑色香味俱佳。我最喜欢母亲做的炒豆粑和煮豆粑。在锅中添加少许油,将刚烫制的新鲜豆粑和蒜苗、青菜、鸡蛋等一起炒,这便是炒豆粑。煮豆粑也是母亲的拿手戏,将新鲜或晒干的豆粑丝在鸡汤、骨头汤中煮了来吃,入口韧、滑、嫩,营养丰富。
黄梅烫豆粑历史悠久。过去人们常在秋收后农闲时趁天晴制作,后来人们的目的改变了,为了尝鲜,做烫豆粑也不分季节了。在喧嚣的城市里待久了,我总会不自觉地怀念乡村生活,烫豆粑承载着乡下人的勤劳和朴实,也承载着我们儿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