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纪实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吹响党员干部心中的“红色冲锋号”,以悟思想为根本,以办实事为重点,以开新局为目标,用创新学习的举措、惠民便民的实招,汇聚成持续的红色暖流,如潮奔涌在凤凰山下。
聚“心”
上好历史“必修课”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城中区委集体学习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共27次。有了区委层面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的表率,各级各类学习、宣讲活动在城中区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线上加线下、个人加集中、室内加室外……依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通过“晨间充电”等方式,全区掀起了学习热潮。其中,“城中区青年讲师团”先后组织17次寻访红色足迹、打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吸引了1.2万人次参学。“我和我的祖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巡展青海站,有近千名党员前往参观。
与此同时,城中区把党课搬出会议室,小而精的各类“微党课”,也成为了基层党员学习党史的有效载体。
任贵平,解放路社区的一位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7月22日,他结合自己的军旅生涯,当了一回“庭院微党课”的主讲,主动走进小区楼院,就地讲党课,党员在家门口“充上了电”。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中区发动蒲公英宣讲队、骑行宣讲队、民嘴宣讲团等各类宣讲团队,灵活运用多种宣讲形式,进田间进楼院,目前已开展宣讲800多场次,受众超过5万人次。
蒲公英宣讲队是城中区众多宣讲队中的一支,这支队伍以“不念稿”为特点,宣讲员抓住关键节点如拉家常般讲党史,深受群众喜爱。
“乡亲们,在了解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后,我备受震撼,觉得自己应该多做点什么!”一次宣讲活动现场,蒲公英宣讲队成员、逯家寨村年轻党员马庆远感慨。
聚“信”
画出最大“同心圆”
今年4月,由共青团城中区委自编自导的舞台剧《李大钊》成功首演。50多名青年代表和“三项计划”志愿者登上舞台,用走心入情的表演打动了观众。
“之前,我们这些演员对历史不太熟悉,但经过排练和演出,大家心里被同样的情感触动着,有了更深的共鸣,说起剧中的情节,大家都会激动起来。”参演者张泰邦说。
本不相识的年轻人,通过革命故事,找到了共同的“频率”。城中区力求扩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让精神的力量融入更多人心中,画出齐心向党的最大“同心圆”。
城中区滨河路,花间傍柳,风景如画,是不少市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地方。城中区在这里设置了《长征》《红船》等17座雕塑,这些雕塑能看也能“听”,扫描底座的二维码,就可以点播红歌、听党史故事。休闲小路成为了贴近居民生活的“红色步道”。
“红色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长江路某购物中心处于繁华地段,人流量较大。社区与商场商议后,在导办台设置了红色党史播报站,每周五组织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志愿者进行播报,围绕党史内容朗读分享,在商场促销广播前,先为党史“带货”。
形式丰富,点面结合,有声有色。红色戏剧、红色雕像和红色广播只是城中区多渠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缩影。社区居民绣党旗、地方曲艺唱词征集、共读红色经典的《成长日记》、摄制纪录片《致敬老兵》、黑板报大赛……这些覆盖了各年龄段、各行各业群众的精彩活动,日复一日把城市的底色描得越来越“红”。
聚“行”
小事办出“幸福感”
学习有没有效果,还得看行动。城中区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把民生小事办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久前,城中区人社部门开了一场特殊的直播——直播“带岗”。多家辖区企业负责人带着1000余个岗位进入直播间,介绍岗位待遇等情况,和观众互动。
基层工作,多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小事、琐事、杂事。清理环境卫生、增设路灯、安装上下水管道……“哪怕事再小,也绝不能做样子,只有真正瞄准群众需求,真正下功夫,才能真正被认可。”在为民服务过程中,城中区广大党员干部有这样的共识。
智能手机方便了生活,却也让很多老年人望“机”兴叹。9月13日,解放路社区的老人们齐聚社区会议室,当起了学生。社区专门请来志愿者讲课,手把手教授老年人手机微信支付、字体调节、输入法切换、截图等实用功能。讲一遍老人记不住,就多讲几次,或者画成示意图,直到大家学会为止。
据统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以困难家庭、孤寡老人、失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城中区共完成2460多件群众微心愿和党员岗位建功立业实事。一桩桩立足岗位责任的小事,织成了为民服务的大网络,托起了城中区居民的幸福感。
聚“新”
项目点亮“民生版”
不断变“新”,是许多居民对城中区发展的最直观印象。
近来,家住城中区北玉井巷6号的居民,回家时的心情舒畅了不少。北玉井巷6号是一个老旧小区,虽然已做过“穿衣戴帽”工程,但仍不尽如人意。坑坑洼洼的路面,经常堵塞的下水道,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今年,通过政府多方协调,筹措资金,小区环境焕然一新,也告别了“堵”和“漏”。
而老旧小区改造,正是城中区2021年6大类2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在做好日常服务的基础上,城中区用小财政办大民生,以项目点亮民生,闯新路,开新局。
新村安置项目、政务服务大厅扩容升级、老旧电梯更新、学校基础设施及教学硬件升级、市政道路改造、城市绿化……每一个民生项目,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也会让城市更新、更美、更宜居。
盲人按摩师樊生良就在新建成的城中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工作,根据按摩项目的不同,他的收费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在这里工作,他能省去自己开店的费用,减少了不少麻烦,轻松许多。
“这里除了按摩,还能学做手工活,也能做康复训练、做心理咨询。”樊生良介绍。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城中区将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昂扬的姿态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而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