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急救体系 普及急救技能

 

    急救网络建设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应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问题。通过广泛普及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医疗急救体系等措施,一些国家着眼本国实际,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急救网络。

    德国——

    驾照申领者必须参加急救培训

    “请先确认周边环境是否安全,然后拍打伤员双肩并进行呼喊。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12’。接下来,观察伤员颈动脉是否搏动、有无呼吸。如果有呼吸,帮助其侧卧并保证呼吸道通畅,等待急救人员到来;一旦发现伤员停止呼吸,需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在德国柏林急救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安德雷亚斯正在向学员教授交通事故中的伤员急救流程。

    德国有着较为完善的急救网络,为民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援服务。其中,民众的参与被视为急救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安德雷亚斯告诉记者,在紧急事故中,民众如能在第一时间采取初步的急救措施,往往可以为专业医务人员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在整个急救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德国《刑法典》规定,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需要急救的人施救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需要的情况下未履行该义务的公民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在德国,面向普通民众的急救培训课程总时长约8小时。根据规定,该国所有驾照申领者都必须参加该课程并取得证明,否则不允许参加驾照考试。这一规定是德国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在德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参加急救培训课程,总体普及率高达80%。

    在加强向民众普及救治常识的同时,德国各联邦州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法律,对专业医疗人员的急救流程和时效等作出规范。从接到急救电话到急救人员到场,德国各地法律都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例如,在该国人口最多的北威州,城市急救时限为8分钟,农村地区的救援时限为12分钟;黑森州则规定,90%的急救救援需在10分钟内赶到,15分钟内的急救到位率应达到95%。

    德国急救行动的主体主要包括医院、消防、红十字会等专业公立救援机构,私人经营的地方性救援公司,联邦国防军及其所属医院。为有效协调各层面急救机构,德国在各地区都设立了区域性的整体化调度中心,对急救车辆、人员等进行统一的管理调配,使整个急救系统得以高效运转,发挥最优效能。在首都柏林,整体化调度中心由消防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中心与市内25个急救站保持即时联系,随时安排救援服务。位于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共有34个区域性整体化调度中心,急救站数量约有270个。

    在德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状况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急救站覆盖率普遍较低。作为补充,部分农村地区的消防站点兼有急救站功能,这些站点的消防员也普遍接受了正规急救培训。

    除地面急救渠道外,德国的空中救援也有超过50年的历史。遇有高速公路恶性事故、偏远地区需要急救等情况,直升机对地面急救形成了有力补充。德国汽车司机协会拥有35架救援直升机,是该国直升机数量最多的民间救援机构。仅2019年,该协会就提供了超过5万次空中急救服务。当前,德国约有83处直升机救护站,基本覆盖全境,为该国急救网络加装了一道“保险阀”。

    新加坡——

    社区是实施紧急救治的最前线

    不久前,在新加坡,一名女子在公园骑车时忽然摔倒,并陷入昏迷。路过的行人拨通了“995”紧急电话,接线员迅速指导在现场的施救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运用附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实施救治。随后,救护车赶到将病患送往医院,及时挽救了她的生命。

    近年来,新加坡突发心脏骤停的病例有所上升,目前每年有超过2300例。这种病症的最佳抢救时间在发病后的4到6分钟,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会下降约10%。为了更好应对这种突发的危急病情,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新加坡加大医疗资源投入,推广被誉为“救命神器”的AED设备,并向民众普及急救方法,从而搭建更广泛的急救体系。

    “995”是新加坡民防部队为应对紧急医疗情况而设立的24小时服务热线。2017年,新加坡政府启动紧急医疗服务分层应对框架:接到求救电话后,经过专门培训的接线员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配急救资源,同时在救护车到达前向求救人员提供医疗建议。如果是心脏骤停病例,民防部队会增加救援力度,优先派遣救护车和救护人员,同时紧急医疗人员会乘消防电单车率先赶往现场施救,电单车上配备药品、氧气瓶、AED等基本医疗用品。把更多医疗资源投向危重患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存率。

    鉴于AED对救治突发性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作用,新加坡政府在学校、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和组屋等地方加快普及配置该设备。目前,新加坡每592人配置一台AED。政府还推出了流动AED计划,目前已有超过100辆出租车配备了该设备,相应的出租车司机也已接受了急救培训。这样,民防部队在接到突发性心脏骤停求救时,会通过手机应用程序通知距事发地点1.5公里以内、车上备有AED的出租车赶往施救。据了解,民防部队未来还将与物流公司等合作开展急救工作。

    为鼓励更多社区民众参与急救,新加坡政府还面向民众俱乐部和学校等机构推出“速成先遣急救员培训计划”,通过约一小时的培训,普及简易版心肺复苏术、如何使用AED等急救知识。小学生和初中生按要求必须接受理论培训,识别心脏骤停的征兆,以及应急处置方法。初中生还要另外接受实践培训。截至2019年底,接受培训的人数已超过9.1万。

    随着智能手机使用更加广泛,2015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一款手机应用,民众可自愿注册登记,成为社区先遣急救员。当收到求助,该应用会向距离事发地400米以内的急救员发送通知,呼叫前往救助。通过这款应用,用户还可以将地理位置发送给民防部队,或查找附近的AED等。据了解,去年10月,在该应用接获的求救案例中,高达61%是由社区先遣急救员赶往提供援助。

    谢豪骏自2015年起担任社区先遣急救员,至今已为约50名患者提供急救。他表示:“社区是实施紧急救治的最前线,民众掌握基本急救技能、随时做好施救准备,对于在黄金时间内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法国——

    在最短时间内“将医生送到现场”

    在法国,“15”这个号码是必须记住的。这是法国紧急医疗救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的急救电话。作为法国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核心,服务中心通过高效的指挥调度和先进的院前急救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将医生送到现场”,为患者提供尽可能高质量、有效的救治服务。

    院前深入干预或治疗已经成为法国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1955年,法国第一批流动急救小组成立,提供针对交通事故伤者的医疗援助和呼吸疾病患者的跨院转运服务。上世纪60年代,法国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开始形成,1968年西南部城市图卢兹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服务中心。1986年,法国通过一项专门法律,规定服务中心24小时接听急救电话并安排救助,并将图卢兹的模式推广到全国。

    目前,法国每个省都设有至少一个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覆盖约50万人口,总共可调动超过3000家公立及私立附属医院的救护车,还有40多架配备必要急救设备和专业医疗团队的救护直升机。

    服务中心之所以能够提供深入的院前干预和治疗,在于从接线到现场救助的各环节均有专业人员参与,从而保障了急救效率。急救接线员须经过至少600小时培训,掌握急诊的基础知识及治疗原则,能够对病情进行初步医学评估。调度医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出相应建议,派全科医生或救护车前往救治患者。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伤病等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调度医生还会提前联系病房,缓解院内急诊科压力,保障院前急救与院内诊疗的高效衔接。

    针对危重症患者,调度医生会派出“移动急救服务室”(以下简称“服务室”)进行救治。与普通救护车相比,服务室的急救设备更全面、人员资质更专业,可保障重症院前急救顺利进行。服务室的医生基本是九年制医学博士,麻醉护士需在完成三年基础护理学习后,额外进行两年的麻醉复苏专科学习,司机也经过服务中心的专业培训,可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抢救。目前,法国全国有350家医院配备了服务室。

    急救的顺利进行还有赖于多部门相互配合。在法国,消防、警察、私人救护车公司和社区医生等都会参与到院前急救中来,服务中心会与消防员、警察、社区医生等相互协作并进行远程指导。

    近年来,法国急诊系统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急诊科医生可通过网络查询患者病历及生物学或影像学检查结果,更准确地提出诊疗建议。不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法国也暴露出医疗系统急救能力和重症设施不足的问题。为此,法国政府于今年3月启动总额190亿欧元(1欧元约合7.8元人民币)的大规模医疗系统投资计划,其中90亿欧元用于修建和维护现代化医疗机构,20亿欧元用于法国医疗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以进一步提升急救系统的应对能力及医院的现代化水平。

    (《人民日报》 花放 刘玲玲 刘慧)

当前:A3(2021年1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