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苗勇长篇传记《晏阳初》的现实意义
李秀东

 

    四川作家苗勇的《晏阳初》是一部50万字的长篇人物传记,全书以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其所推动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运动实践探索为副线,以爱国、爱家、爱平民的深厚情感为辅线,艺术性地再现了晏阳初匍匐于大地、俯身于泥土、躬耕于陇田,无私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史诗般的传奇一生。

    从1918年到1990年,70余年间,晏阳初把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推向世界,让人类共同富裕。

    青年晏阳初在法国服务华工,在这期间他认识到,“苦力”虽“苦”,但身上却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只因缺少受教育机会,这种力量得不到发挥。晏阳初用“脑矿”来形容他的这一发现,他在这些“苦力”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并立志为发扬“苦力”的“力”奋斗终生。

    晏阳初1920年回国,当时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思潮风起云涌,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彼时的中国,有85%的人不识字,而晏阳初的工作,就从“除文盲”开始。他首先从中国众多的汉字中挑出1000个常用的,编成《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然后分别在长沙、嘉兴、烟台几个城市进行扫盲试点,成效卓著。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任总干事,以后几十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晏阳初一直以这个身份开展工作。平教会成立后,晏阳初的工作重心逐步从城市转到农村。1926年以后,晏阳初以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为根据地,以县为单位,开始了综合的社会改造实验,即“定县实验”。“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是对“定县实验”较好的概括,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联锁并进,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统筹进行。其逻辑是,农村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全局的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谋求综合的解决之道。

    晏阳初认为,教育是根本之道,所以“定县实验”的核心只有两个字:教育。但教育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建设合谋,教育为建设服务,建设反过来促进教育。所以我们会看到“定县实验”中更多的是建设工作,比如品种的改良,灌溉工具的改良,棉花购销合作社的组织,乡村保健室的设立,而教育则蕴涵在这些建设工作之中。

    在“定县实验”最鼎盛的时候,定县聚集了近500位知识分子,其中有60余位是学有专长的归国博士、大学教授、校长等,所以当时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又被称为“博士下乡”运动。而让这些既富有创造力又思想独立的一流人物在一起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晏阳初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逐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1990年,晏阳初逝世,享年100岁。

    苗勇说:“当我们回望历史时,我们感谢晏阳初先生,他为我们留下了220余万字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文献,也留下了无数感人事迹,他提出从事乡村建设必须要有团结精神、实干精神、创造精神、忠诚精神、战争精神、拼命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精神、自由独立精神、不可征服精神和廉正勇勤精神等,对于推进当今的乡村振兴和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当品读这部书时,我们不由心生敬畏。我们必须珍视这些遗产,结合当今的乡村振兴实际加以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充分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任重道远,我们更应该仰望星空、展望更远的未来。

    感谢作者,为这个伟大的人物和这个伟大的时代写了一本好书。

当前:4版(2021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