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 书
晓蔚

 

    每次搬书,都思索着,有没有撇脱之举,省却劳顿之苦?一阵思索,回到现实,别无良策,唯有付出时间和体力,方可解决。

    我的藏书随着书房的增大而增加,几册、几十册、几百册到成千上万册,书柜也从几个,到十几个、几十个,即使这样,书房、书柜也赶不上购书的速度,如同城市道路扩容无论怎样使劲,也赶不上车辆车流的增长。满柜的图书,看着养眼,闻着墨香,读着润心,甭提多来劲儿。

    我的藏书主要来源三部分,一为家传,二是自购,三来赠与,集中在社科、历史、军事、文艺、人物传记等方面。

    家传部分数量有限。开国大典前后,父亲买了许多的书,有上千册。他是学西语的,先前在北京汇文中学就读时,接触进步思想。领袖著作自不待言,诗歌小说、医学类、字典类、知识类的年鉴均在他的视野中。这些书随他辗转武汉、重庆、川南、川东、成都等地,舍不得丢弃。当年离开北京时,他曾为书的去处发愁,咬牙挑选了少许必带的外,其余存放在亲戚处,待工作安定后,让他们陆续寄回了一些。这些书和后来添置的书,成了父亲心灵的安栖地。但是几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鲁迅全集》、《辞源》、万有文库之《国学小丛书》、新中学文库之《百科小丛书》等书,都意外丢失,这让父亲一直感到很遗憾。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在张元济(1867-1959)主持下,广搜博采各史善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呕心沥血十余年始告竣工。因选用版本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编校者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如僧人之“百衲衣”,故而得名,显珍罕。这套书是父亲的挚爱,每次翻阅,他都先擦桌、洗手、戴手套,然后取书、用鸡毛掸子掸灰、置于桌前,小心轻放,从不随意。《鲁迅全集》(1938年6月版)也是父亲心仪的。这套书由蔡元培作序,许广平题跋,内有许寿裳先生写的鲁迅年谱,计600万字、20卷,分为纪念本和普通本两种,是中国最早出版的《鲁迅全集》,纸张为竹纸,真金滚顶口,深蓝线绒封面,外套为柚木双层书箱,阴文镌刻“鲁迅全集纪念本”,系蔡元培题字,编号印制200套。硬精装,每册版权页上都贴有鲁迅全集的白文版权章藏书票,极为精善,也是最为权威和系统的鲁迅全集珍本,存世极罕,在当时就颇具收藏价值,甚为宝贵,为图书收藏界难觅的珍本。父亲珍藏的是纪念本,中学毕业时祖父用了不少心思、费了不少周折购得,提及它,父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百听不厌。幼时在父亲的“监督”下翻过,版权页贴一小块宣纸,上揿鲁迅朱红印章,至今印象深刻。

    上世纪60年代,许广平先生捐赠给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套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纪念本,编号为180,当时就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十多年前,我到浙江出差,因敬仰鲁迅先生和这套全集,好友悉心专门陪同前往,久睹详观。书经典高光,风采依旧,品相甚佳,如先生雄文,穿越历史隧道,传世久远,照彻读者心灵,历久弥新。2009年11月11日上午,鲁迅先生挚友许寿裳的小女儿许世玮和她的表弟陶振麟,也将一套1938年出版编号24的《鲁迅全集》纪念本,捐赠给了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研究专家徐东坡说,许世玮、陶振麟捐赠的这套《鲁迅全集》纪念本,弥足珍贵。父亲收藏的那一套呢?回家后,我曾问父亲:“咱家的那套《鲁迅全集》编号是多少?”无奈时间久远,父亲已记不清了。父亲常说他是心中无“数”,从不记得具体数目,比如每月发工资,统统交由母亲打理,他是领,不清点;“缴”,不看币;花,不计数;没有了,再找母亲要,落得个撇脱。

    父亲购书时有个好习惯,往往会在扉页或衬页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批图书能失而复得,大抵得益于此。父亲与我用自行车驮,用三轮车运,兴奋一阵,折腾一阵,终将其搬回了家。拂去图书上的灰尘,一本本地码好,小心翼翼地装进书柜,居室豁亮了,天地也大了,我们又可以安心读书了。《世界知识手册》(1954年)编辑委员会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3月印,硬精装,封面稍有磨损褪色,书脊面陈旧;《百炼成钢》(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艾芜先生创作,在父亲的引导下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古代诗歌选》(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版),小时候我能大段地背诵《木兰辞》;还有一本《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2月版)比较特别,父亲在书的衬页上记载着“购于1956年患肝炎恢复期”,当时,繁忙的工作让父亲无暇顾及病痛,直到严重了,才匆匆回成都治疗。曾问过他当时的想法,他说想了解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才能与病痛和睦相处……这些书封面设计或朴素或典雅或庄重或活泼,散发出令人迷醉的气息。

    自购数量众多。受父亲的影响,求学时,吃得随意,穿得简单,从衣食上节约。从前,看完一本再买一本读,也不耽误事儿,一是书少,二是购买力有限,在新华书店里,看书的多,掏钱买书的少,隔阵子再去,那书还在书架上。不知从何时起,新书越来越多,好书却愈发少见,遇若不取,则必然后悔。即便这样,好书也会擦肩而过,许久都买不着,悻悻然。怎么办呢?一有空就逛书店,频频下手,工资的一半基本用于购书。1989年,在成都人民南路新华书店,隔柜见《鲁迅全集》,真是喜出望外。这套《鲁迅全集》是1981年版、16卷本、纸面布脊精装,这一版已经是第四次印刷,分卷定价,总计125.23元,当时我的工资才130多元,仔细阅读相关信息,翻看首尾两卷,手一攥,牙一咬,心一横,就是它了!佳作佳品,得偿所愿,欢喜之极,此后数月,生活极简。

    渐渐地,小书架变成了大书柜,窄书屋做成了宽书房。妻子总是提醒书要周围团转摆放,均匀受力,免出状况。日积月累,竟然有了好几万册,横躺竖立,挤满书柜,一时半会用不上的在翻阅登记后放入纸箱,有两三百只。平日里查找不便,遇迁居更为伤脑筋。书存放分三处,老屋、新家、办公室,每处都少不了上万册,直至有可能危及房屋的安全才忍痛清理,每次都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前前后后,捐赠了三万多册图书出去。

    书是用来读的。读之、爱之、藏之,欢天喜地戳上印章,慢慢品之。书房存有不少现当代大家的签名著作,如巴金、马识途、王蒙、陈辽、莫言、叶永烈、濮存昕、吴小莉、于丹、阿来、麦家、徐贵祥、梁平等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就有好几位呢!有的作家还将自己所有著作的不同版本赠予我收藏。巴老分别于1987年、1991年,亲笔签赠于我《探索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和《讲真话的书》(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我将之始终置放于家中醒目位置。

    因工作缘故,我与作家、艺术家交往的时间长,每年都要组织或者参加多种笔会、采风等活动,久而久之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愿意与我交往,同我交心,听我讲述。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自己的著作出版后都签名赠予我,我也十分珍惜这种缘分,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书籍是照进单调贫乏的现实生活的一束阳光,名著是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经典之作。作家们的著作是文艺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置身其中,可以经历不曾体验的生活;游弋其中,可以驰骋于浩瀚的宇宙;交流其中,可以获得无数智者累积千万年的人生经验……他们的著作,我大多读过,真正获益。

    书,还没有搬完,还在整理的过程中,在烦恼并愉悦中又度过了一天。

当前:4版(2021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