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于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坚持机制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吉林市扎实推进常态长效建设,努力打造群众更有满意度、更具幸福感的文明城市。
一、坚持以创城引领民生工作,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旗帜鲜明树导向。将创城工作作为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绩效考核、意识形态责任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在全市树立起“抓好创城就是担当,抓不好创城就是失职”的鲜明导向。二是锲而不舍惠民生。对标测评体系,确定实施九大工程、九大行动。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保障改善民生,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民生实事117项,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老旧小区改造惠及群众10万余户,“大学区”管理实现全覆盖。三是一盯到底解民忧。着力解决群众的身边事、烦心事。2018年以来,拆除违法建筑6600余处;新施划公共停车泊位近5万个。特别是采取史上最严的“四个一律”措施,清理“野广告”160余万处,封停违法联系电话2434部,让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城带来的新变化。
二、坚持以创城践行初心使命,提升党员干部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一是常态化推动党员干部下沉服务。持续开展市领导包街道、市区两级部门包社区的双包联活动,全市32名市级领导、179名县级领导、1.5万余名市区两级部门党员干部,下沉街道社区开展义务劳动、解决实际问题,粉刷楼栋单元3200余个,安装楼宇门2000余个,累计投入资金4300余万元。二是在创城中优化基层治理。抽调近5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和近500名市直执法部门人员,常态化下沉街道开展综合执法。三是在创城中锻炼和培养干部。2018年以来,市区两级抽调8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创城办工作,并提拔使用了一批在创城一线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党员干部在创城实践中得到了磨砺,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
三、坚持以创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和精神气质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化创城。开展“爱家爱城·共筑文明”系列活动,培树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403人,其中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围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专题,设计开展了礼让斑马线、文明窗口服务竞赛等18项系列活动,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创城。深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成果,精心打造大型民族舞剧《红旗》、吉剧《魂系长白》等文艺精品。三是以新闻舆论推动创城。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形成全媒体、全方位、全覆盖的创城宣传矩阵。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开设专题专栏。开通“创城热线”,建立“意见听取—处理反馈—问题解决”良性机制,共接收各类群众诉求2000余件,开展媒体追踪报道200余篇,三方通话600余次,让创建过程切实成为体现民情民意、响应民生关切的过程。
四、坚持以城乡“七边”环境治理深化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和品位形象
一是巩固拓展创城成果。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乡“七边”环境卫生专项治理行动,排查“七边”脏乱差问题179万处,整治率达到98%,打造精品路段815公里、示范村屯59个。排查整治高铁沿线问题1300余处,全面提升了“城市窗口”形象。投入资金6亿元,建设街角公园、口袋公园、村屯小树林1436个、39.3万平方米。二是完善创建机制。市区两级创城办机构不撤,加强人员和经费保障。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市创城办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全市范围的实地测评,每半年开展一次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打分排名、媒体公示,持续补齐创建短板。构建党建引领“四张网融合”“五支队伍联动”“六步接办”工作体系,建立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长效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组织机关干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为群众办实事5.2万余件。三是夯实“我为群众办实事”载体效应。开展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专项行动,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维护、交通秩序整治和不文明行为整治,以创建成效取信于民。启用新市民服务中心,实现40家单位入驻集成办公,实现“一网、一门、一次”,满足市民“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的需求。完善12345便民服务热线,累计受理民生诉求8万余件,办结率达到93%。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