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一绝”太子豆腐
杨阳

 

    在“千湖之省”湖北里有一个“百湖之县”,就是我的家乡阳新。那里有很多独有的美食——阳新屯鸟炖汤,韦源口螃蟹、仙岛湖银鱼……而在太子镇上,顶好吃顶有名的算是素有“荆楚一绝”美誉的太子豆腐。

    相传,三国时期,阳新洪灾过后腹泻、恶疮肆虐。吴国太子孙登两次赴灾区慰问,深得民心。可是,孙登也不幸染病。当地豆腐匠给他端来一碗热热的豆腐,他吃完以后竟感神清气爽,身体神奇地康复了。“太子豆腐”于是得名。

    宋朝“著名吃货”苏东坡在黄州时,遍游山水,偶然吃到太子豆腐,发出“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的咏叹。经过千年的时光洗礼,如今的太子豆腐已“开枝散叶”,在传统豆腐的基础上,衍生了白干、黑干、香干、熏干、千张等。

    我的婶娘每次上街都会带点太子豆腐回来。她说:“太子豆腐看起来是硬的,吃起来却是软的。而且是百样煮法百样好吃。”

    太子豆腐结合了南豆腐和北豆腐的优点,既能鲜嫩可口,又能煎炒不烂、久煮不散。少时在街上闲逛,爱在李大哥的作坊里看他做豆腐。汽雾翻腾里,昏黄灯光下,豆香氤氲中,他劳作的样子映在我的脑海里,一看到豆腐就闪现。

    要做好太子豆腐,很不容易。首先,制作全程得用当地父子山上流下的清甜甘泉。制作流程包括选豆、泡豆、洗豆、磨豆、烧浆、起豆油、起蓝皮、滤浆、点浆、打板、滤水、大包、紧包、压板成型、拆包等十几道工序。起豆油这个部分是把豆浆上凝结的一层淡黄色油皮用竹杖轻轻挑起来,稍微叠卷一下,做成油皮。李大哥曾在起豆油时,把它送到我面前。我小心地拈起,嘬着吃,又香又滑。豆油干后的成品就是油皮,通透、金黄,有点类似市面上的腐竹但是更油润爽滑有营养。

    太子豆腐与其他地方豆腐制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包豆腐。市面上的豆腐是用一个大木格成形,切成小块出售。而太子豆腐用石膏点浆,出来豆花后,分舀进手绢大小的白色方形绒布里,把对角轻轻系上,再摆放在案台上。一个个的,不像豆腐,倒像刀切大馒头。包裹好的豆腐要分两次压制挤出水分,这样太子豆腐表面柔韧、内心滑嫩的风格才能形成。

    做好的太子豆腐,看起来润若凝脂,洁白如玉,用手掂它,它轻轻晃动却不会散塌。

    刚拆包的豆腐拿回来,放在淡盐水中焯一下,撒上盐、酱油、醋、小葱葱花、辣椒红油就可以佐餐,清淡中藏着鲜美,清爽生津。

    虽然“百样煮法百样好吃”,但我和婶娘对一种最方便又最过瘾的吃法有共识:土灶大火烧热铁锅,多多放些当地特产的茶树油,然后保持中火,把新鲜太子豆腐切厚片摊开放进去,半煎半炸。等一面金黄了,就翻个面。只需五六分钟就做得了出锅装盘。放一碟家常的辣酱在边上,吃的时候蘸一蘸。酥香里裹着滑嫩,豆香里掺着茶油香,让人完全放不下筷子。婶娘说:“这味道,给个娘娘当我也不换。”

 

当前:A3(2021年11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