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低级别文物因持续大雨受损,山西省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为文物古建“遮风挡雨”

 

    山西历史悠久,是我国的文物大省,不可移动文物在册登记数量为53875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约占不可移动文物的52%,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除了古建筑之外,山西的石刻文物、遗址类文物虽关注度较小,但同样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不过,山西遗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多暴露于室外环境,更易受到风霜雨雪等自然气候的侵蚀,给文物保护带来不小挑战。今年10月上旬,持续高强度降雨,给这些久居户外的不可移动文物带来冲击和损伤,更使山西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引起关注。

    ◇ 连降大雨,县级、登记文物受损更为严重

    10月2日至7日,山西各地连降大雨,给不少文物带来较大损害。据山西省文物局统计数据,截至10月10日,山西178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筑倒塌等诸多险情。其中包括国家级文保单位,如平遥古城、关帝庙。

    不过,受损文保单位中,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803处,占比超过了八成,受损程度也相对严重许多。“总体而言,重点保护的文物本体建筑由于日常管护到位、应急处置得当,险情较轻,主要险情表现为屋面小面积渗漏或周边护坡岩体、地基等出现滑坡。”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白雪冰介绍:“数量更多的县级、登记文物,险情则更加严重,直接表现为文物本体墙体坍塌、梁架倾倒等。”

    山西的文物保护结构如同一座“金字塔”,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塔尖”是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79处省保单位,市级、县级和登记文物则占据了剩下的绝大多数。而从这次暴雨中文保单位受损的数量、程度上看,却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塔底”的低保护级别文物,受损更为严重。

    ◇ 家底丰厚,数量庞大的低级别文物亟须保护

    低级别并不意味着文物价值低。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金石研究院研究员刘勇介绍:“山西的低级别文物,一是数量大,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低级别文物占据绝大多数,应受关注;二是价值高,由于山西文物‘家底丰厚’,很多县级文保单位虽然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也只能‘屈尊’于低级别文物。”

    山西的古建筑占据了不可移动文物的一半以上。“元代及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全国估计有600多座,山西占据了80%以上。这其中,山西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大部分都已列入国保单位,但据估计,在山西仍有几十座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早期古建筑,还处于县级或登记文物的范围。”刘勇说。

    这些低级别古建文物多处于日常保护不足的状态,经受风雨等自然侵袭,有加速损毁、消失的趋势。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20年间山西有2740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11月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强调,不仅要守护好、保护好一些级别高的文物,像国保单位、省保单位,同时,要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现状,主要是市县以下,甚至未登记的文物,也要持续地改善他们的保存状况。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称,对于未登记文物,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及时登记公布,设立保护标志。

    ◇ 精准施策,引导文保资金下探、倾斜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以来,中央和山西省级财政用于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抢险保护资金达10.6亿元。虽然文物保护经费连年增长,但对山西2万多处古建筑文物而言,颇有杯水车薪之感。

    “山西的文保资金一直在下探、聚焦和倾斜。”白雪冰介绍,从2017年开始,为了让低级别文物得到更好保护,山西推出“文物认养”,鼓励企业“认养”文物及适度利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低保护级别文物保护,目前全省累计认领认养文物古建筑295处。有学者建议,可以在扩大认养种类、降低认养门槛上做文章,激活社会各界及文物爱好者的认养积极性。

    山西还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为原则,制定出台了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条例鼓励通过发展文旅等方式,对传统古村落进行合理利用,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由于山西低级别文物数量多、价值参差不齐的特殊性,有专家建议,将“分级保护”与“抢险救急清单”结合起来。

    创新文物保护的方式、方法,山西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走在前列。山西省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介绍:“数字化保护,将对石窟类、建筑类文物长远的精准保护起到作用。我们正在通过对山西各地的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形成文物数据库,便于随时对发生‘意外’的文物进行精准复原,也便于通过3D打印技术,让更多不可移动文物‘动’起来,帮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而针对此次降雨对古建筑的损害,北方文物的排水问题需格外关注。李群表示,因为这次降雨主要是在北方少雨地区,以往这些地方的文物得以比较好的保护,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气候干燥,近年来这些区域降雨明显增多,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科技在防灾方面的应用,找到文物防灾的“密码”。

    (《人民日报》 刘鑫焱 乔栋)

 

当前:B3(2021年11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