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机房中,整齐排列着140个黑色机柜。机柜闪烁的指示灯后面,1400余个运算任务正在进行。“这意味着每天约有1000个科研团队借助‘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开展科研攻关。”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说。
14年前,他认为使用国产超级计算机进行研发创新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2007年,正在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系读博士的孟祥飞前往美国,因为他从事的研究需要大规模的计算平台支撑。“我在美国学习的学校排名并不靠前,却拥有我们国家很难见到的超级计算机,国内外这种科技创新实力的差别,对我触动很大。”孟祥飞说。
回国后,得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筹建的消息,孟祥飞毅然放弃所有的工作机会加入新团队。六七个人组成的团队,挤在一间两居室的小公寓里,打造出了首个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初期规划设计。
近1吨重的组装机柜,用肩膀扛到支架上;两万多根的光纤,躺在地上一条条接好;夜以继日工作,累了就在纸箱上打个盹儿……看到团队中的老科学家身体力行的身影,孟祥飞被触动了:“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个人成长,都要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干好。”
2010年,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部署完成。同年11月,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发布,“天河一号”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成为世界运算最快的计算机。
面对关于“天河一号”应用的质疑之声,孟祥飞立下“军令状”:“干不好天河的应用,我就卷铺盖走人!”
为了破除质疑,孟祥飞选择从具体的事情做起。
油气勘探是石油开发的关键环节,当时的勘探图像处理技术被外国垄断,国内一个油田每年要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金租用国外软件。孟祥飞带领团队向这一领域发起攻关。数据的提取、转移,每一步都面临难关,“刷夜”成了家常便饭。“我在地铁上工作,有时坐过站到了终点也不知道,经常被乘务员赶下车。”孟祥飞回忆。
经过不懈努力,孟祥飞和团队攻克了三维高精度勘探处理技术难题,并实现了油气勘探图像处理软件的国产化,软件作业耗时也从数十天缩短至16小时。
如今,“天河一号”广泛服务于航空航天、气候气象等数十个领域,每天满负荷运行完成近万项计算任务,支撑国家和地方重大研究创新项目超过2500项,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成为国际上获得最广泛应用的超算之一。
创新没有休止符。当前,孟祥飞正带领团队投身于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算的应用研发创新中。除了追求更大的数据处理规模和更快的运算速度,孟祥飞还有一个愿望:“让超级计算机成为‘超级大脑’,能够预测未来的世界环境变化、人类生命健康等挑战性问题,提高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质量。”
“中国超算的40年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中国科技工作者能为世界科技的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孟祥飞说。
(新华社 王井怀 梁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