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生待春来
管淑平(山东)

 

    冬至,是深冬的开始,是万物沉潜、休养生息的时间。每当冬至到来,总能真实地感受到一种来自时间深处的紧迫感,挂历上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纸页,提示着我们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又将来临。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前几天悄然来临的寒潮,带来了银装素裹的雪景,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窗外的世界,被雪花覆盖,一片白色。看不见路人匆忙的背影,听不到鸟雀的啼鸣,日子俨然掉进了一个大窟窿,静谧、幽邃,如隐者一般默默地修行。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白天就越来越长。记得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这样写到:“在冬至,白昼渐长,阴的力量开始衰退;冬天的开始在夏至,那时白昼渐短,阳的力量开始衰退,阴气渐盛。所以人生也是按此理循环而有青春、成长、衰老。”因此,如此看来,冬至就并非是冬季寒冷的抵达,而是春天生机与朝气的先行者,是一年四季的轮回和开始。北半球的冬天,下雪的日子其实并不多,暖阳占据了大半。这正像我们人生经历的见证:冬季已来,春天不远。

    冬至,并不简单意味着降雪、降温,还包含着一种古朴的哲学思想。古人认为,万物的运行其本质在于阴阳的变化。一年四季分阴阳,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所谓“冬至”。一年之中阴气最为旺盛的日子在冬至,也就是阳气开始复生的时候。自然界的阴阳二气,往往处于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制约的方面,两者的转化其实是一个此消彼长、此起彼落的过程。这其中也寄托着古人诸多朴素美好的愿望。

    智慧的古人将冬至分为三个阶段:“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泥土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在山野中活动的麋头上的角此时渐渐蜕化、脱落,地下的泉水缓缓流动而且散发着温热。这正是阳气初生的征兆,但由于此时阴气尚又浓厚,因此,万物都呈现出一种犹似沉睡的状态,其实,正是趁在冬天的这段时间恢复元气。只有经历过冬天的骨感,才会迎来真正的成长和蜕变。

    北方素有“冬至饺子腊八粥”的说法,就吃食而言,其实并未有具体的区分,但就习俗而言却是独有的景象。吃饺子、喝腊八粥是为了保住元气,抵御数九天的寒冷。北方民间流传着“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说法。饺子形如元宝,寓意着招财和进宝。一盘饺子,一碟香醋,几瓣蒜头,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饺子,聊着家长里短,其乐融融,纵使天再冷也感受到家的温暖。

    节令与养生两者总有一种默契,这是人们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调整和应对。中医素来注重人体正气的培护,顺应节令调整自己的起居、饮食和运动,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的保障。“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黄帝内经》中给人们提出了很好的指导和建议,意在提示人们注意睡眠、规避寒冷、保养精气、培元固本。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人们在此时应该遵循“冬藏”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民谚有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因此,合理的冬藏,才能为隆冬的数九寒天做好准备,来年春天才能有效的生发。当然,滋补太过对身体无异于是一种损害,因此,适度的运动总是不能少的,一来可以避免滋补太过而给人体带来的臃积之感,再则可以提供热量从而保持人体的活力。

    冬至已然来临,冬天已经过半,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美好的憧,行走在深冬,行走在通向新年的时光里,努力且优雅。纵然生活有万般无奈,但那些期待中的愿景,也如这冬至一样,会在来年的春季,萌芽、生发、长出一片繁盛来。

当前:3版(2021年1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