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科普系列短视频《川地建筑的“大木作”》火热出炉

 

    本报讯(记者 胡桂芳)经过6年的艰辛酝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科普系列短视频第一部《川地建筑的“大木作”》12月27日火热出炉。这部6分钟的短视频作品,向观众展示了四川传统建筑营造工艺中的绘图、开杖杆、画墨、讨签四种濒危工艺。

    宋代李诫创作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学著作的瑰宝,而在民间,还有很多由工匠口传心授、秘而不宣的“营造法式”。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老匠师的逐步谢世,营造技艺也面临“人亡技绝”的艰难境地。

    2015年夏天,在开展四川地区传统建筑大木工艺调查之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文博馆员赵芸得知成都市大慈寺正在新建一幢厢房,立刻赶往现场。在工地,匠师王珍文介绍了穿斗建筑的名词术语、施工工序和建造技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王珍文的相遇,启发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四川地区的工匠名录。自2015年起,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在开展修缮设计工作的同时,走访工地、访谈工匠,从中筛选出技艺精湛的工匠10余人,逐一进行跟踪记录,以抢救性地记录濒危四川传统建筑营造工艺。

    2021年,课题组开始进行“川地传统工艺系列片”的拍摄,希望能通过一组短视频记录展示大木作、竹编、工具、灰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形成系统的视频记录,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截至目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对建筑实体的调查已覆盖四川大部分地区,共计跟踪记录工地100余次,访谈掌墨师40余人,走访工匠近300人,收集访谈影音资料近600小时。

 

当前:A3(2021年1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