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重庆江北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联”工作模式
黄梅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协同推进为基本思路,用好用活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资源,推行“组团式联盟、模块式联动、链条式联合”工作体系,从“心”出发,真正把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组团式联盟”打通资源孤岛

    江北区在大力推进“四位一体”育人体系的基础上,探索“组团式”合作模式。

    部门间组团,优化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35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机制联建+活动联办+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例如,区委政法委与区教委“组团”,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框架下,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在辖区所有中小学设立了心理辅导室,85%的村(社区)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建立了集救助、诊疗功能于一体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学校+N”组团,实现合作共赢。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鼓励学校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社会公益组织、专业教育机构等合作,打造“中央厨房”。例如,依托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在线上线下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教育“微课堂”52期,覆盖8.7万人次。

    “联盟成员+”组团,拓展服务能效。充分发挥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资源的专业优势,坚持公益属性,突出工作实效。例如,正心家庭教育发展服务中心长期与区妇联合作,开展团体式心理辅导200余场,与区法院合作,完成未成年人罪犯心理咨询案例200余例。

    “模块式联动”加强共育效能

    有机结合宣传普及、课程辅导和活动实践3大版块,实现“课程与实践整合、线上与线下交互”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宣传普及力求“新”,吸引未成年人关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打造“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区融媒体中心策划了“青春导航 助力成长”青少年成长大课堂等互动式线上宣传活动84次,吸引了7200余名未成年人关注参与。

    课程辅导注重“活”,鼓励差异发展。各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并实施“一校一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定制课程”。例如,鲁能巴蜀中学、观音桥小学等实施学会“1项运动+1门乐器+1门艺术+1项家务”的“四个1”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活动品牌突出“靓”,实现心理育人。江北区持续多年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陪伴从心开始”“我是江北小交警”“小蜜蜂乐园”等特色品牌。其中,2021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你笑起来真好看”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节,成为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品牌。江北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坚持开展“心灵阅读·幸福成长”活动,被评为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

    “链条式联合”形成工作闭环

    通过理顺联通监控筛查、心理疏导、干预治疗工作链条,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护网。

    监控筛查“心中有数”。通过购买服务,对全区师生进行全员筛查,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形成师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心理健康工作重点群体持续开展跟踪监控筛查。

    心理疏导“眼中有情”。区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置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天使在线”,温情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资源和辖区志愿服务力量,成立了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确保未成年人学业有教、生活有护、困难有助。

    分类干预“手中有尺”。实行“三轨并行”的未成年人心理支持手段,即对学校能够改善和解决的问题,开展全校、班级或小型团体辅导等校内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为师生积极搭建心理障碍诊断、转介、治疗的“快速通道”;针对紧急情况,及时启动区级、校级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开展针对性心理危机处置干预、应急救援和跟踪处置,实现心理健康工作的“精准护航”。

 

当前:B1(2022年0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