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楠竹林
钟远锦(湖南)

 

    堂弟的一通电话让我想起老家的楠竹。“哥,你屋后的楠竹长得真好!我去砍几棵做围墙!”村居围墙的制作,如今已向艺术进军了!很多乡邻的围墙,除了常见的砖结构,还会在砖墙中留出一些空间来,用楠竹或木头做成古朴自然的造型,增强乡村院落的美感。

    我家的屋后本没有楠竹林,是父亲去世前将屋后那块苞米地改种上楠竹的。楠竹的生命力极强,无论在哪里,只要一扎下根,就会快速繁衍。不几年,屋后的苞米地成了楠竹林。粗壮茂盛的楠竹,甚至盖过了那棵老松树。若是在自家院落里往上一瞧,但见苍翠的竹身伸向高空,将无数细密的枝叶做成拂尘,逗弄着流光,吸引着浮云,那种景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深处。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天地不相宜。”唐代诗人刘禹锡面对一庭楠竹,生发出无穷诗意。而我关于楠竹的记忆,被堂弟的一个电话唤醒,也变得鲜活起来。

    “你看,楠竹的根多粗、多壮、多长,所以在庄稼地旁是不能有楠竹的!”对于楠竹强大的生命力,父亲是再清楚不过的。所以每次到对面坡地上挖红薯时,他都要特意对不远处的楠竹根仔细确认一番,一旦发现有不安分的楠竹根伸向红薯地,就将其斩断,再将一段段竹根堆在一旁,等晒干后就可以拿来烧火。

    或许正因为楠竹这种强劲的生命力,所以在乡村,楠竹也成为了一种美好的象征。

    旧时乡村,人们对于年画的喜爱是由衷的。一到春节前,附近集市的年画摊总是围满了人。除了门神、人物,年画最常见的题材就是花木了!在众多花木年画中,村民对楠竹年画又格外偏爱。

    一般说来,每家每年大概要添置3到4幅年画,这其中,一定有一幅楠竹年画。比如翠竹招财、竹报平安等等,入眼苍翠、绿意盎然,且各有意境。加上楠竹是村民熟悉之物,看到后,心里自然也生出些亲切来。有的人还会对尚在成长中的后人半开玩笑道:“看看,这楠竹画在纸上多漂亮呀,你长大了,也能画出来就好了!这样,我们家就不用每年花钱去买画了!”

    前两年,我回到老家时,看到堂弟家挂着一幅楠竹题材的水墨画,一看就不是印刷品。我不禁问:“弟,这画是谁给你画的?”那会儿堂弟正在屋后剥冬笋,隔着门答道:“是隔壁村的老云叔送的。老云叔的画画得老好了,据说还是市书画协会的会员呢!”

    老云叔我是知道的,他是我们村上最早出息的读书人之一。他的字写得很不错,我是见识过的,有一年我还在乡集上买过他写的对联,但从没见过他画画。细细观赏,这幅玉竹迎风图不仅将楠竹的风骨描绘了出来,还通过风物的组合,将乡村那种春意萌动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

    通过堂弟之口,我才知道,原来老云叔的对口扶贫点就是隔壁村,除了尽心尽力完成脱贫任务,每年年底老云叔还会组织书画协会成员来给村民义务画年画、写对联,说是以此增强大家的文化认同感。如今,日子富裕起来的村民们都十分重视教育,有的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即使没进城的孩子们也大都在镇上读书,还有家长专门陪读呢!

    “快过春节了,老云叔他们又要来给我们写春联、画年画了,今年我要请他再给我画一幅楠竹画,挂在堂屋里,寓意我们的日子节节高……”堂弟的话语,如春雷般叩开了我的心扉,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仿佛又一次回到了乡村,回到了楠竹林,甚至捡拾起了更悠远时光里的记忆碎片。

    幼时的我因为长得瘦小,每到大年初一早上爷爷就会带上我来到楠竹林,爷爷让我双手握住那棵长得最高大挺秀的楠竹摇三下,再对楠竹说出自己的心愿——让我快快长高。也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吧,成年后,我的个子比幼时高出我一头的伙伴还要高。

    而今,我竟又有了向楠竹许愿的冲动!不过,我这次的心愿不是长高,而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我知道,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里,绵延的山林早已苏醒,催动着跨越时代的步伐。我仿佛看见,屋后的那片楠竹林也敞开了心怀,向着涌动的阳光雨露汲取幸福的养分,积聚着枝繁叶茂的希望。

 

当前:4版(2022年0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