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邦华表示,在普惠性养老服务方面,规划强调政府要支持增加供给,提出要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养老、怎样享老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各地社区在养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老年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期,我们聚焦各地在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方面做出的探索。
规模化建设养老服务驿站
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高龄、失能、独居等老年人对周边、身边、床边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
端上一口热气腾腾且价格实惠的饭菜;开展各种培养兴趣、疏导情绪的课程;提供按时照料、及时呼叫等服务……作为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养老服务驿站成了不少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总服务台”,也为他们的子女减轻了赡养压力。
临近中午,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华业东方玫瑰社区的荷锄归养老服务驿站里飘着饭香。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呼着陆续到来的老人就座。遇到腿脚不便的老人,他们会将热腾腾的饭菜端到餐桌上。
针对社区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做饭难”问题,北京市鼓励全市所有养老驿站全面开展助餐服务,扩大助餐服务供给。“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如果有助餐功能或者有相应的场地,都应该为周边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目前全市已建立养老服务驿站1000多家,开展助餐服务的养老服务驿站已达684个。
通州区严格落实养老助餐服务优惠政策,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农村养老服务驿站分别给予每餐4元、5元的补贴。年满60周岁的老人都可申请助餐,年满80周岁或低保、残疾等老年人每餐还可额外享受4元的财政补贴。
像荷锄归养老服务驿站,由于有养老助餐优惠补贴,每天早餐只需要花费1元钱,午餐和晚餐按照每顿最高三荤三素的标准,餐费也不会超过22元。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有所养”成为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需求。子女不在身边,内心空虚孤独……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原先不愿意住敬老院的老年人,慢慢接受了这一养老方式。
驿站的另一功能是为社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这里设有多间书画室、阅览室、茶室,老人们可以下棋、看书、写字和画画。
“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闫崇义老人说。由于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他天天都会来到驿站,和街坊邻居们打趣、聊天。驿站成了老年人沟通、交流的场所,而且驿站免费提供的瑜伽、练字、画画等课程,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每天为老人提供的不仅是饭菜,更是关心关爱。在供餐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与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荷锄归养老服务驿站负责人毕婉儒表示,驿站为老年人搭建了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桥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幸福指数。
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驿站还与通州区临河里社区居委会联合举办了多次主题讲座,如烹饪讲座、法律讲堂、手工讲座等。每周六、周日上午9点半,驿站都会举办书法讲座和绘画讲座,由专家免费教大家书法和绘画。
通州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综合科科长王东克表示,他们对养老服务驿站进行责任片区划分,通过开展巡视探访,对老年人综合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失独、失能、独居、高龄等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然后,将服务对象信息分发给对应的养老服务驿站和养老助餐点,为有特定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服务,让他们在精神上也能得到愉悦和满足。
“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让养老变为“享老”
很多老人需要专业的照护,但并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去养老院,居家养老因此成为大部分老人的首选。
为更好地服务老人,浙江省宁波市推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创新服务模式,既化解了居家养老的不足和不便,也大大减轻了子女的陪护压力。
“儿子早上6点就来看过我了,每天来两三趟看我们。”84岁的许桂兰,现在和老伴都住在东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柏长者照护之家),60多岁的儿子就住在隔壁一幢楼,她透过家里的窗户向外看,就能看到儿子家。
一年前,许桂兰还没有住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而是一人在家住,一次因低血糖昏迷不醒,过了大半天才被人发现,家人就再也不放心许桂兰一人在家了。于是,她和老伴一样,“全托”住进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我现在生活得很好,有专业的护理人员照料起居,三餐更规律,比在家时还胖了。”许桂兰说。
东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鄞州区民安路中兴社区内,中兴社区60岁以上的常住老人有1000多名,且周边还有多个老小区,养老需求大。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东柳街道于2018年引入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小柏家护”,专门为老人提供“全托”“日托”服务。
在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面有中医理疗室、康复训练大厅、活动大厅、餐厅、适老化的卫生间和助浴间、亲子阅读室、图书馆、乒乓球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像许桂兰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身体尚可,不想离开熟悉的社区和人际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专业的养老机构,就近解决了他们的养老难题。
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扩大养老工作覆盖面,建立健全老年助餐配餐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他们既实现了在家门口养老,又能为忙于工作、同样年迈的子女解除后顾之忧。
针对不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东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我年纪大了,儿女工作很忙,聚少离多,但是在这里,有人和我一起唱歌、打牌、做手工,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90岁的马凤丹开心地说。
养老互助点
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
当下,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让农村老人也能欢度晚年生活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这些年村里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但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老年人还有了养老场所,一点不比城里差。老年人过得好,年轻人在外才能更放心地工作打拼。”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河水村村民张成书感慨地说。
针对农村老年人口较多、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但缺乏养老设施及养老服务的情况,铜梁区以村组、片区为单位,整合村级闲置资源建设互助养老点,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农村互助养老试点,为农村老年人提供聚会交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
除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外,铜梁还试点在互助养老点为参加活动的老人提供流动助餐和助疗服务。巴川街道玉皇村养老互助站就是首批试点养老点之一。
“提前将要吃饭的人员名单提供给餐饮公司,第二天中午就送来了。菜品还根据老年人的口味有所调整,老人们都很满意。”玉皇村党支部书记柏小林说。据了解,根据菜品标准不同,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每人只需支付1元到6元不等,而特困老人还可免费就餐。另外,养老互助点还提供流动助疗,有关服务由乡村医生和第三方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提供,上门来给大家检查身体。
“这种互助式养老服务方式,有效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解决了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铜梁区民政局局长田华说。
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
财政有支持老人住得起
“毕老,一块肥皂、一袋洗衣粉,您拿好啊!”又到每月生活用品发放的日子,云南省安宁市县街养老院院长杨平忠发完物资,一手按住发放记录表,一手拿章盖在签名处。
像这样的姓名章,县街养老院共有42块,一块对应一名老人,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88岁了。床位价格维持在普通居民能支付得起的水平,针对家庭情况特殊、没有收入的老人,每月的床位、饮食等费用都由当地街道来负责。“床位运营有补贴,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养老院得以稳步运营。”杨平忠说。
近年来,云南省安宁市积极推进省级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农村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统筹推进行政区域内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我们要建的是乡镇、城市老人都住得起的公立养老院、公立养老机构。”安宁市民政局副局长张锐表示,下一阶段仍将持续加强公立养老院、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毕发老人健康状况、精神面貌都挺好,行动、吃饭基本上能自己完成。”杨平忠介绍,县街养老院实行分级护理制度。入院时,由院内两名专业评估师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评估护理级别及收费标准,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入院后,定期组织体检,确保老人身心健康并更新档案内容。除了像毕老这样行动自如的,还有一些失能老人。养老院将失能老人划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三类,分别提供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针对重度失能老人增设特护护理。
县街养老院拥有自己的蔬菜果园、养殖棚,院内一年四季小菜、瓜果、肉蛋均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养老不仅在于养,更在于带动老人们动起来。”杨平忠表示,为了向老人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养老院成立了由4名工作人员、5名老人代表组成的院务管理委员会,下设调解、种植、养殖、膳食等8个小组。每位成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承担两个小组的工作,让老人也能找到自身价值。
去年,县街养老院对两幢老楼进行消防改造,对自来水管道、电线全部进行了检修更新。这段时间里,杨平忠时不时和安全小组一起走访,对于维修要花费的钱,他不那么担心,“我们向民政局提交申请,他们核查通过后拨了一笔项目资金,我们也就放心开工了。”
一方面,安宁市政府从财政补贴、消防及其他支持政策入手为提高公立养老院服务提供保障。针对公立养老院提升改造、消防安全改造等项目提供资金,强化养老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安宁市民政局还联系当地学校、技校定期派出学生前往养老院展开服务。“鼓励本、专科毕业生,以及技工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符合条件的一次性给予资金补助。”张锐说。
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所乐
继续发光发热
关心关爱老年人,不仅要在衣食起居方面为他们提供便利,还需要在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更多地搭建平台、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在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追求中安享幸福晚年。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是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9%。但在这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身体力行地帮助年龄更大的老年人、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继续发光发热。
一大早,无锡滨湖区河埒街道水秀新村的汪梅娟就来到附近的菜场帮老邻居买菜。“每天我都会去他们家看一下,隔三差五地买些蔬菜水果、日用品,做饭、打扫卫生,有时还会帮他们去医院取药。”汪梅娟今年64岁了,退休之后先是自发照顾3楼的老邻居。老邻居过世后,又自发照顾起已经90多岁的一对老夫妻,如今已经有五六年的光景。
汪梅娟自己的母亲已经是95岁高龄,爱人还患有中风偏瘫需要照顾。但她还是一直坚持着照顾社区里其他老人。“我才60岁出头,还干得动。帮助别人也是快乐自己。”汪梅娟爽朗地说。
水秀新村是上世纪80年代末建成的小区,常住人口有1.4万多人,老龄化率达到30%。社区发现,像汪梅娟这样热心的居民有不少。从2019年3月起,社区推出了“友邻包”邻里守望项目,参加的志愿者以60多岁的“年轻老人”为主,服务对象为空巢、独居、重度残疾、失独老人,服务内容包括代购、代缴费、陪聊、送餐等。
无锡市蠡湖街道美湖社区也是一个常住人口过万的大社区,由于是拆迁安置小区,不少邻居都是原来的老街坊。
春节、元宵、端午、重阳……每到传统佳节,王英华就忙活起来。她的爱人之前是面点师,退休后,两个人逢年过节都会做一些点心送给年纪较大的老街坊。大家觉得他们家做的面点好吃,不少老人还专门打听,王英华索性联系了几个已经退休的老伙伴,成立了志愿者团队。每到各种节日,社区提供物料,他们出手艺,为全社区80岁以上老人以及独居、残疾等需要照顾的老人送去自己做的点心。
这支银发志愿队,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给社区里享受爱心午餐的老人送餐。每天临近中午,王英华准时来到社区的“幸福餐厅”取餐,然后配送到每栋大楼的取餐点。对一些高龄孤寡、身体又不好的老人,她还会帮忙送到家里去。有时候送完餐,她还会跟老人们聊上一会儿。
“饭是热的,我们的心也是热的。”每次看着老人们拿到热气腾腾的饭菜,王英华都打心底高兴。如今,美湖社区的志愿者已经有1800余人,活跃着22支志愿服务队,其中老年志愿者占比近一半。
(本版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