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开启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青海省海西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李朝鑫 索南措

 

    2021年,青海省海西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线,以“开局‘十四五’ 开启新征程”为主题,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五项工程”,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深入实施“四州战略”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实施“理论六进”工程,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把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统筹各级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力量,用好党校、党委讲师团等专家学者资源,深入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设课堂,利用党组织的重要会议、重大工作部署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准设置宣讲主题,采用分众化、差异化、形象化、互动化的宣传宣讲方式,联动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集中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牧区、进社区、进网站,构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格局。

    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弘扬主流价值。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正式施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广泛征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歌曲、微视频作品,大力刊播“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街道、主题社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围绕“四德”建设,发动基层群众分层推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综合运用道德讲堂、事迹报告会和抖音、快手短视频等线上线下载体,广泛宣传典型事迹,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好人、做善事。

    实施“移风易俗”工程,厚植文明乡风。以“最美家风”活动为抓手,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三下乡”等活动,积极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扎实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和“一革命四行动”,各地先后出台《农村红白事参照标准》,移风易俗、治理陈规陋习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加强农牧民群众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创建、诚信建设、道德评议等活动和“好婆媳、好邻居、好妯娌”等各类特色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五星级文明户”覆盖率达50%以上,文明乡镇覆盖率达80%以上,文明村(社区)覆盖率达到56%以上,推动城乡基层形成“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生动局面。

    实施“志愿关爱”工程,凝聚文明力量。以基层需求为导向,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组建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面构建贯通州县乡村、辐射党政群体的“四纵四横”文明实践网格。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着眼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文明实践践初心”主题活动,探索建立“一厅一堂一管家”志愿服务体系,在街道社区设立“百姓议事厅”、开办“暖心食堂”、开展“红色管家”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以志愿服务时长为基础、服务评价为补充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采取相应激励和回馈办法,给予志愿者星级评定、积分兑换、优惠公共服务等礼遇,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实施“童心向党”工程,培养时代新人。以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班会活动,持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以亲情关爱、保护环境、公益宣传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美好心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综合运用国旗下发言、校园广播、文化长廊等线下资源和“两微一端”线上平台,通过观看“美育云端”课程、开设“少先队知识云课堂”等学习专栏,不断深化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成果,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当前:B1(2022年0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