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保卫蓝天“被动仗”要变“主动仗”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达81.9%,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近日,成都公布2021年蓝天保卫战成绩单,一串数字令人欣喜。以成都为代表,四川各地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9.5%。

    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四川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积极建言献策,特别提出要树立标本兼治意识,推动蓝天保卫战从打“被动仗”转入打“主动仗”的新阶段。

    预测得准

    提高新形势下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和水平

    省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首席专家黎红的案头,摆放着一张图表: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1.8微克每立方米,较2018至2020年 三年均值下降4.5%;优良天数率89.5%,较2018至2020年三年均值上升0.1个百分点。

    “进入攻坚期,一点进步都要付出十倍努力。”黎红表示,当下,四川省夏季臭氧超标、冬季PM2.5超标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的管控尤为重要。

    如何确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进而及时采取应急管控措施?省人大代表、德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周丽姬表示,关键是精准的预测预报。

    “大气污染防治如今进入‘深水区’,精准预测预报愈发重要。”周丽姬说,如今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但仍面临地理气象条件受限、污染排放体量较大、结构调整空间收窄等问题。“特别是在冬季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更多优良天数,难题亟须解决。”

    周丽姬建议,四川省应持续加大科技治污力度,充分发挥相关专家团队作用,夯实会商研判专家组力量,不断提高环境气象预报的时空精细化程度,提高新形势下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提升未来7天精细化预测能力和14天趋势性预测的精准性、时效性,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精准技术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

    防控得住

    落实“一把尺子”管理与区域协同共治

    “目前,四川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战场就是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区,尤其是成都平原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表示,成都平原经济总量大,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高,要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执法、统一监测预警、统一减排措施、统一保障“六统一”,实现“一把尺子”管理和区域协同共治。

    杨斌平建议,要科学制定成都平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技术路线图,分步推进成都平原各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特别要加快完善成都平原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网络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大气科研,为臭氧与PM2.5协同防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空气污染,每个地方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开展联合防治。”省政协委员、资阳市政协副主席廖荣江说,近年来资阳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当前正着力强化与成都等地的协作,继续为成都平原空气质量改善出力。

    廖荣江介绍,2021年成德眉资四市正式启动区域协同立法,首个立法项目便聚焦大气污染防治。“目前,《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资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相继出台,其中都设有‘区域协同’专章,对重污染天气如何共同应对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接下来就是要把联合防治的措施落实到位。”

    治理得好

    从“以治标为主”向“治本治标相结合、以治本为主”转变

    在黎红看来,大气污染表象在“天上”,根本却在“地下”。“源头管控、精准治污是关键。”黎红举例,近段时间是市民熏腊肉的高峰期,广安市投入78套环保熏制设备,为市民提供腌腊制品环保熏制服务。“这样做,既为群众办了实事,又在降低空气污染上取得了很好效果。”

    站在全省层面,黎红建议,要从源头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增量。“开展省内工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企业的排查,摸清其生产规模及排放量,做好源清单、做好减排规划。同时,建议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在线检测,将其纳入空气质量日常性监测的范畴。”

    省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局长张迅认为,近些年,四川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在空气质量方面目前仍有城市未达标,而达标的城市也不够稳定,稍一松劲就可能出现反复。“以前的工作集中在治标上。下一步,要实现全面稳定达标,就要从‘以治标为主’向‘治本治标相结合、以治本为主’转变,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张迅说,当前,既要盯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持续发力,还要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四川日报》  吴忧 殷鹏)

当前:A1(2022年01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