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腾讯公司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平台提醒开发者自查是否存在“扫码点餐强制公众号”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点餐体验。平台于今年1月17日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扫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动作,其功能覆盖金融支付、身份识别、信息查询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扫码报备;使用共享单车,扫码开锁;社交场合,扫码交友;消费结账,扫码付款……扫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便捷,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日前,记者就扫码现象进行了走访调查。
扫码带来便捷
在常态化防控疫情的当下,全国多地火车站、车站、商场、超市、药店等场所均设置或张贴了场所码,旅客或消费者进入前必须先扫码,亮明绿码后方可入内,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无死角,见成效。
除扫码通行外,扫码付费也成了时下年轻人最喜欢的消费方式。广州市番禺区的汪怡君在消费时习惯用手机扫码支付,每天早晨出行,她都要先通过手机扫码解锁共享单车,然后再到早餐店扫码买早餐,之后再扫码乘坐地铁或公交车……“扫码付费很方便,省去了出门带钱包的麻烦。”汪怡君告诉记者,她很适应也很喜欢这种消费方式。
不仅如此,通过二维码收款也逐渐成为众多商家的选择。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的张琴是一家零食铺的老板,为了满足顾客的多种付款方式,她在店里设置了现金收银台,还张贴了收款二维码。“扫码付款直接到账,省去找零的麻烦,还避免了收假币的风险,方便!”谈及收银方式,张琴对通过二维码收款十分认可。
扫码付费、扫码骑车、扫码点歌、扫码点餐、扫码兑换硬币、扫码寄存物品……如今,扫码已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不少商家表示,相较于传统消费模式,扫码消费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但另一方面,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在扫码过程中,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授权个人信息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扫码暗藏“套路”
1月1日下午,记者在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方舟路附近的一个公共卫生间内看到,女卫生间洗手池旁的墙面上挂着一个取纸装置,上面注明“扫描二维码免费取纸”。当记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随即进入了一个页面,显示需关注某公众号之后方可取纸。可当记者按步骤要求操作后,并未见机器内出纸,随即页面又弹出“刮卡赢现金”的抽奖页面,再按步骤继续操作,页面内容则显示推荐下载某APP。记者在步骤的引导下反复操作,仍未取出纸巾。
和记者有相同经历的货车司机张乐,每个月都要从湖南往返于江西、福建等多个省运送货物,他时常在高速路服务区停车休息。“在一些服务区的公共卫生间就设有扫码取纸的装置。”张乐告诉记者,扫码取纸看似为如厕的人提供免费纸巾,但一系列繁琐的操作不仅浪费时间,还有可能泄露个人隐私。此外,扫码取纸的操作要求也成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面前的一道鸿沟。
除了扫码取纸暗藏“套路”外,记者还发现,扫码点餐也存在类似问题。1月11日,记者在成都市多家餐厅看到,餐桌上都张贴有扫码点餐二维码,在其中一家餐厅,记者尝试扫码点餐,但扫码后弹出公众号关注页面,关注后方能点餐。在一旁就餐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扫码点餐很方便,但要求关注公众号才能点餐让人不适,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
记者在成都市多个商圈发现,一些街边茶饮店和小吃店也都推出了扫码点餐服务,大部分是以“免排队”为由推荐顾客扫码下单,也有的打着优惠的旗号吸引顾客扫码点餐。
对于这样的情况,四川盛豪律师事务所律师曾传辉表示,消费者被强制关注商家公众号、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1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0条、第16条、第29条,《四川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6条。
成都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局、刑事警察支队刑事犯罪情报信息工作处三大队副大队长罗峰表示,“扫一扫”的背后可能暗藏“套路”。有的不法分子诱骗消费者发送付款码后迅速盗刷;有的虚假网店发来收款条码实施欺诈;有的二维码中嵌入木马病毒程序,消费者扫描后可能发生资金被盗刷或个人信息被窃取。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时间银行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南京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史秀莲认为,由于智能手机操作的复杂性,扫码点餐、扫码取纸并不具有普适性,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这就为部分群体体验便捷生活方式设下了“屏障”。老年人需求虽少,但不能因为少而忽视,他们对“扫码”背后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比较弱,更易成为个人信息被泄露、甚至资金被盗刷的受害者。
莫让“消费便利”成“消费烦恼”
2021年以来,多地多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扫码行为。2021年5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福田区消费者委员会联合推出《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这是全国首个关于扫码消费的行业自律承诺,对推动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起到积极作用。
2021年8月,微信发布《关于扫码点餐过程中强制关注公众号的限期整改通知》,倡议行业参与者完成商家服务流程的自查及限期整改优化,保护消费者权益,持续提升扫码点餐体验。
当消费者被强制扫码点餐、关注公众号、被迫输入个人信息等情况时,应如何应对?曾传辉表示: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7条,消费者可直接拒绝强制交易行为,要求经营者纠正自身行为或删除个人信息;根据《四川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68条,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查证属实的最高可处罚经营者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如何才能让扫码更安全?罗峰提醒:不要轻易相信市面上免费扫码赠送物品等品牌宣传活动;扫码之前要了解二维码的真伪和用途,最好能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切忌“见码就扫”;扫码后不要轻易提供个人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电话、通信住址等信息;各种支付软件(如支付宝、微信等)绑定一张银行卡就足够了,且银行卡内不要储蓄大量现金;要定期更改支付软件的密码,不要用简单的数列或生日作密码;若在扫描二维码后发现异常扣款,应及时报警。
史秀莲表示,经营者可以使用新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但首先应做到依法合规、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
曾传辉认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保护个人权益的同时允许个人信息合理使用、流动、共享,才真正有利于大家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幸福。